都知道刘谦的魔壶里有机关,怎么还觉得表演神奇?

2019-06-13 00:27:57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640.webp (10).jpg


551.webp.jpg

/今年春晚,没了董卿的刘谦

依旧带来了精彩的魔术《魔壶》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从魔术开始就猜到魔壶里有机关,却还是在表演的过程中被吸引,好像忘了先前的判断一般感叹魔术师神奇的手法。


这不仅归功于刘谦卓越的控场能力和表现能力,还跟一个心理学原理有关,即“乌比冈湖效应”


552.webp.jpg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作家盖瑞森·凯勒在作品中虚构了一个小镇——乌比冈湖小镇。根据凯勒的描述,这个小镇位于明尼苏达州的中心,小镇里所有的女人都很好强,所有的男人都很好看,所有的孩子都不同凡响。


“乌比冈湖效应”就得名于此。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决策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大脑会开一下小差,让我们失去理智。


即便一开始就知道乌比冈湖小镇是虚构的,可在作家写实又详细的描述中,我们仍会有那么一瞬,不自觉地相信真的有那么一个小镇,将它纳入现实的范畴去进行考量。


同样的,即便你也在一开始就猜到了魔壶的真相,可魔术师精湛的技巧还是让我们沉浸在表演中,忘了这是个一开始就被自己拆穿了的“骗局”。


最次的魔术依靠托,一般的魔术靠特质的道具,而好的魔术,利用的,是人的心理


漂浮魔术


在漂浮魔术中,魔术师仿佛变成了会气功的大力士,能在毫无依凭的情况下使体积不小的重物悬浮在半空中。


553 (1).gif


也许你会猜,物体上连着看不见的细线,或是魔术师在我们的实现触及不到的地方偷偷使用杠杆原理把物体举起。可是体积又大又重的物体,比如一张桌子,就算用这些办法也未必能在不穿帮的情况下举起来呀。


其实漂浮魔术的核心,在于反常识。看到一张有厚度的大桌子,我们就下意识地认为它很重,其实那恰恰是魔术师的障眼法。特制的桌子远远轻于生活中一般的桌子,想要通过杠杆玩漂浮轻而易举。


学者E·Rosch指出,根据生活常识,我们会挑选出一个概念范畴中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成员作为这个抽象概念的具象原型,并根据这个原型的特征去把握概念范畴中其他个体的特征,这就是原型理论。


比如提到水果,我们会先想到苹果这种有营养的水果,然后就认为水果都是有营养的。


提到桌子,我们就会想起生活中桌子是多么沉重,需要几个人才能搬起,从而下意识地觉得被魔术师悬浮在半空的桌子也是沉重的。


扑克魔术


第一类扑克魔术是无论怎么洗牌,最后展示的结果都如同没有洗过牌前一般无二。


比如魔术师准备了二十张牌,由十对两两相加能得到一致点数的牌组成。魔术师先摆出十张,再把对应的十张摆在上面,使上下两张牌的点数之和都为X。然后魔术开始,神奇之处在于无论他怎么洗牌,最后摆出的牌两两相加,点数仍为X。


其实原理很简单,魔术师把牌分成了两组(摆在上面的为一组,摆在下面的为一组),每次洗牌都只是把两组牌不断在手中轮换,而两组牌的组内排列顺序一直是不变的。这样无论洗多少次,仍会出现两两相加得出点数X的结果。


问题在于,为什么魔术师做出了洗牌的动作,我们就认为牌被洗乱了呢?这与心理定势有关。心理定势指往日形成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在某些条件下,它能加强感知与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但也可能抑制和破坏心理活动的质量。


在生活中,我们每一次洗牌的结果都是使一副牌的排列顺序被打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认为魔术师洗牌也会把牌洗乱。


554.jpg


第二类扑克魔术是观众明明确认过牌的数量,可魔术师却能让观众手中的牌凭空多出几张。在这一类扑克魔术里,魔术师使用的是“拉斯维加斯数牌法”。


魔术师会先让一叠牌的最后几张背面朝上,然后叫你一边数牌一边把每张数过的牌翻个面放在最底下。这样当你数到最后,发现牌都是背面朝上时,会下意识地认为是自己已经将一叠牌数完了,而不会想到那几张是魔术师预先翻好面的。


最后魔术师会让你把牌摊开来数,便发现牌多出了几张。由于魔术师会在中间装模作样地施法,观众便很难想到问题出在不同的数牌方法上。


“拉斯维加斯数牌法”利用的其实是心理学中的证实性偏见。


证实性偏见指多数人更倾向于采用验证性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探索性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去证实某种说法而不是去证伪。


魔术师先告诉了我们这叠牌有几张,观众在数牌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去验证他说的数字。


读心术


比起那些一看就是运用了机关和特制道具的魔术,读心术往往让人感到更加神奇。魔术师总能猜中你在若干选项中随机挑选的那一个。


555.webp.jpg


第一类读心术运用的是心理强迫。这一类读心术并没有给观众选择的空间,比如供观众挑选的那些筹码是特制的,无论观众选中哪一个,翻过来数字或图案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样一来魔术师自然能够“猜”中观众的选择。魔术师在这类魔术进行的过程中,会不断地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甚至节奏的控制,来让观众接受他们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这一假定。


例如在让观众挑选的时候,他会一边强调你可以自由选择,一边催促你迅速做出决定。这样你就会被强迫着认为自己真的在自由选择。


第二类读心术运用的是心理暗示。这一类的读心术真的给了观众选择的空间。但魔术师其实是通过每种“暗器”,在观众说出自己的选择时迅速把正确答案设置在规定的答题板上。


在揭开答题板前幕布之后,观众看到的自然就是正确的答案了。为了不让观众识破他是“事后诸葛”,魔术师往往会在魔术的全过程中反复向观众“洗脑”,让你接受他或某种神物真的具有某种神奇力量这一心理暗示。



消失魔术


有时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魔术师的每一个动作,自认为没有错过任何一个瞬间。可注意力往往不与我们的视线同在,眼睛看着的地方不一定是注意力所在的地方。这归根于认知幻觉。


研究表明,外部信息到达大脑需要十分之一秒的时间,这一过程虽然短暂,却会让我们感到无聊,使我们倾向于在大脑还没处理完信息的时候就先去预测未来。


最普通的“硬币消失”魔术就是利用了我们这一认知弱点。当硬币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上时,硬币消失了,其实硬币并没有转移,而是藏在了最初那只手的手心或袖子里。


由于我们的认知会提前假定硬币已经被转移到了另一只手上,所以当另一只手张开时空空如也,我们就会相信硬币真的消失了。


还有一种消失魔术运用了心理误导的方法。魔术师连续三次把球抛向高空,每一次上抛都抬头往球运动的方向看。第三次上抛后球消失了,其实魔术师并没有抛出球,而是把球藏在了手中,但因为他依旧做出了向上看的动作,所以就引导着观众错误地认为球真的被抛了上去


556.webp.jpg


无论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去赞叹一场魔术的神奇,还是抱着探究的态度去观察去揭秘,其实魔术本就是个热闹,利用种种机巧调动我们的好奇心,给我们带来快乐。



文案 | Leeyu

排版 | YANN

审阅 | Lynn

参考 | 知乎《魔术里都运用哪些心理学知识》

       百度文库《魔术的心理学原理》

       繁体字网《魔术通灵读心术》

       王彦《魔术的心理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