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作业,又是考验人品的时候

2019-06-13 00:34:49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640.webp (10).jpg



                              


“这个作业就以小组形式完成,然后要求、截止日期什么的,在PPT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大家就按照作业要求来做就好了。下课!”


“又要做小组作业了,为什么不能来点个人作业呢?”


当老师告诉我们作业之后,我第一反应是不知道怎么组队。




为什么我觉得做个人作业比小组作业好?


真的是因为经历过太多“教训”了。


比如有一次做作业,老师说了一个月之后要交。我本着有事大家一起讨论的想法,在微信群里多次表达要开会的意思,但是大家不是说最近很忙,就是说时间不着急,一直拖。


直到最后一周,我们才成功地开第一次会,讨论作业主题。讨论的时候,感觉大家还心不在焉。反正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我问有什么意见,大家也不说话。


自从这次之后,我学会了一个道理:大家都忙,大家都有事情,要不就不做组长了,一切跟着大部队行事。


于是,下一次的作业里面,我没有主动请缨做组长。本来以为,这样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结果到了最后总结阶段,跟我搭档的同学,竟然玩起了“失踪”。


他告诉我,他要准备比赛,他要去做一场演讲,他要赶另一个作业……最后一句是:


“我觉得我们的任务也不是很多,不如你一个人做完吧,我帮你善后。”


我:黑人问号脸。


557.webp.jpg


最后,我觉得我自己学乖了。


我当组长,做个“独裁者”,这样我即可以将我的想法融入到作业中,又可以避免跟别人搭档,还可以当个甩手掌柜。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我在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安排好了各项事宜,甚至做好了时间规划表。


但是时间到了,我想要的结果仍然没有出来。


于是我只能每天私信组员们:你做好了吗,我们明天就要出初稿啦。他们甚至觉得我很烦,觉得我不讲道理。最后无奈之下,大部分的工作还是我自己承包了。


真的,我累了!我不知道我要怎么样做小组作业,我觉得我怎么努力,好像结果都是一样!


不知道你是否也遇见过这种情况。在想象中,做小组作业氛围应该是大家积极参与、踊跃讨论、齐心协力把作业完成。


现实中的小组氛围,却是有人在相互推诿、一起拖延、都想划水,期望着不劳而获。那你要当心了,你或许遇到了“社会懈怠”的现象。


ss

01. 什么叫“社会懈怠”?


古语有云: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但也有云:三个和尚没水喝。


所以说,有时候未必人多就是好事,人多力量大。而这个道理,并不是只有古语有云,在一个世纪以前,就有人做了实验证实了——人多不一定力量大


          dd            

研究者把被试验者分成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度很高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结果,二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八人拉力总和的49%。这就是著名的“拉绳实验”。这说明,在群体任务中小组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较小。


558.webp.jpg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懈怠”——人们在群体中减少努力。


ss

02.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懈怠”?


说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怎么突然之间大家连柴都不拾了?


政治学家斯威尼对社会懈怠的政策性含义很感兴趣,于是他也进行了一个研究。想知道什么情况下大家会出现“社会懈怠”。


他发现,当学生知道要对自己单独评价的时候,与认为自己的成绩要与其他人的成绩加在一起相比,他们会表现得更卖力。也就是说,当我们做小组作业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想要“搭便车”的心理。因为自己的表现不会被单独评价,就没有评价顾及,不用因担心表现不好而出现不良结果。


559.webp.jpg


在这里,我也想引入一个概念,叫做


责任扩散


                                

心理学家拉特纳与其一名助手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试图了解,在这种情境中被试独自一人时的反应同还有其他人在场时是否有差别。


实验是这样的: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到地板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传来:“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结果显示,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即研究者的助手),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着提供帮助。这就是责任扩散现象。


560.webp.jpg


当我们做小组作业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自己有组员,就算自己付出的努力小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剩下的人会认真工作的。


当我们看见一个人对作业漠不关心,我们自己可能也会想:他都这样的态度了,那我做不做也无所谓,反正作业是大家的。


于是,大家的责任感就这么一点点地被冲刷掉,最后可能只剩下组长,或者一两个想要认真工作的同学,想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ss

03. 怎样能让大家“动”起来?


很显然,我们都想要拿高分,想要小组氛围良好,大家一起努力把作业做好。但是,究竟怎么样才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减少“搭便车”的情况呢?


从斯威尼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学生知道自己的表现会被单独评价,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任务。所以我们可以向老师申请,小组作业也需要单独打分。


561.webp.jpg


如果这个想法不切实际的话,可以考虑一下,在最后的报告中附上每个小组成员所负责的工作。


如果有作业展示环节,那么每个人的工作情况不仅会被老师看到,还会被同学知道。有成员做不好的话,那么大家一目了然、心知肚明,想必那些想要“划水”的同学们在推诿任务之前,也要三思。


但是呢,我的朋友告诉我,这些方法都不够有用。与其在做作业的时候带一个积极性不够高的同学,不如在一开始就甄选队友,找些责任心足够强的。他们还悄悄地打开了一本上锁的笔记本,名字是“小组作业组队黑名单”。


562.webp.jpg


不知道在读你,对“社会懈怠”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样的方法让大家一起来完成小组作业呢?


欢迎留言,小编我会及时回复的。


编辑 | Sunny

排版 | YANN

审核 | Lynn

参考资料|

[1] 社会心理学,迈尔斯著

[2]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