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的错觉 | 当我看向你,你是否在凝视我

2019-11-25 12:32:39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微信图片_20191125123442.jpg


..    ....

记得你第一次和我说话时我耳尖通红的炙热;

记得每天装作不经意的偶遇与偶遇后的只字不提;

记得跑操时砰砰的心跳,因为某个转身能看到你;

记得你在球场挥汗如雨,而我在看台上偷偷地欢呼;

记得你在毕业后牵起她的手离去,我流下的泪水,

咸咸的,苦苦的,淡淡的,和久久的无力……


我本以为我们可以谈天说地,

我想和你谈旅行和番剧,

同你聊理想和兴趣。

但原来我们之间最浪漫的事,

就是没有后来。


你是否也有过一段青涩的暗恋时光?


和ta的每一次对视都让你小鹿乱撞,和ta的每一次交谈都使你嘴角微扬;总会暗自揣摩:ta今天为什么要说这句话,ta为什么对我微笑,是不是ta要暗示什么?是不是ta对待我跟对待其他人不一样?ta是不是也喜欢我?


微信图片_201911251234421.jpg


但都说人生有三大错觉——

手机震动、有人叫我、ta喜欢我……


确实不假,最后,时间有时告诉自己原来只是“我喜欢ta”,而非“ta喜欢我”。


一个人觉得自己暗恋的人也喜欢自己,也许是暗恋中最心酸的错觉。


有过暗恋却没有结果的经历的小伙伴可能这样安慰自己“一厢情愿,就要愿赌服输”。


但是你或许又会苦恼:明明我发现的蛛丝马迹显示ta喜欢我啊,到底是ta太渣还是我太傻呢?


其实呀,大部分情况都不是ta渣,也不是你傻。这种“暗恋的错觉”非常常见,并且在心理学上有很多相关的解释,如果你想了解,就请听小编慢慢道来。



01.

··  无意视盲  ··


“无意视盲”是什么?它和我们所说的“错觉”有什么关系?


心理学家丹尼尔·J·西蒙斯(Daniel J. Simons)和同在哈佛大学的另一位心理学家克里斯多弗·F·沙布里艾(Christopher F. Chabris)一起设计了一个无意视盲现象的经典实验:


在学生的协助下,他们利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教学大楼制作了一个视频短片。


短片中有两队运动员,其中一队穿白色运动服,另一队穿黑色运动服,所有运动员都在不断地移动并且互相传接篮球。


短片拍好后,他们便开始在哈佛大学内招募志愿者进行实验。


志愿者需要观看短片,并计算身着白色球衣队员传球的次数,同时可以完全忽略穿黑色球衣队员的传球次数(无论是空中传球还是击地传球,都要被算做传球)。短片持续不到一分钟。观看结束后,他们会立即询问前来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到底有多少次传球。


读到这里的小伙伴有没有想参与这个实验呢?


如果你回答“是的”就请点开下面这个视频哟!

(记得按上文的要求参与实验)




相信很多读者朋友们参与了这个实验,你们的回答是什么?


白色球衣的队员的传球是多少呢?


..    ....


真正的答案其实并不重要。


实验要求记住传球次数,只是想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屏幕上,而不是关注大家实际的计数能力。


而且,实验这么做还有其他目的——在影片中,除了穿白色与黑色球衣的运动员外,教授们还安排了一个把自己伪装成大猩猩的人,这个“大猩猩”走过人群并稍作停顿,还对着镜头敲打自己的胸脯,然后走开,整个过程在屏幕上不超过9秒钟。


回到教授们与志愿者的实验:除了询问志愿者传球的次数外,他们探查了一些他们更感兴趣的问题。


问:在你数传球次数时,你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了吗? 

答:没有。

问:除了运动员,你还看到其他人了吗? 

答:没有。 

问:你看到大猩猩了吗? 

答:大猩猩?没有。


在这项实验中,大约有一半被试没有看见大猩猩。(读者朋友们看到了吗?)


当他们重新观看录像而不需要计数时,他们都轻而易举地发现了人群中的大猩猩。很多志愿者都惊讶地表示“我居然会看不到”。


微信图片_201911251234422.jpg


NBC(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美国)的制作人也重复了这个实验,其中的一个志愿者坚决不承认影片中有大猩猩出现,甚至认为他前后两次观看的影片根本就不是相同的版本。


无论怎样,这个实验在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中重复了若干次,结果基本一致——有大约一半的人没有发现人群中的大猩猩。


到底是什么导致这么多人看不见人群中的大猩猩?


其实,原因就是无意视盲现象。


无意视盲,是指人们对一些出乎意料的事物视而不见。


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时,他们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尽管有时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非常明显。


这个现象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自己会觉得暗恋的人也在暗恋自己。


通俗来说,你喜欢一个人,就会对ta有特别的关注,ta的一言一行你都会很敏感地对待,这是很正常的。


微信图片_201911251234423.jpg


当你高度关注一个事物或人时,会放大并分析与其相关的人和事。


如果你暗恋一个人,那么你的内心深处自然也希望对方是喜欢你的,所以你自然会通过一些小事来证明你希望的可能成真,这样你就极有可能忽视了那些推翻你的想法的事情。


也许ta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很普通,但由于你的过分敏感和分析,就变得特殊了起来。


所以呀,当ta冲你灿烂一笑,可不一定是“ta喜欢我”哦。



02.

··  投射效应  ··


暗恋者千千万万,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各不相同。


“无意视盲”是解释“暗恋的错觉”的一种典型说法;但是,这种错觉还可以用另一种效应来解释,这个效应叫做“投射效应”。


- 1 -


投射效应是一种“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认知障碍。


微信图片_201911251234424.jpg


- 2 -


罗杰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

他征集了80名大学生志愿者,在这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


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


可见,他们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了其他人身上。


- 3 -


根据研究发现,投射效应有以下三种表现:


| ||

第一种是相同投射:即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很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


例如自己感到热,以为客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客人的意愿就大放冷气空调;有的老师讲课时对某些知识点不加说明,以为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应该不用多讲,但是,在老师看来很简单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则未必。


这种投射的发生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


|| |

第二种是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


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老师对他的作业一定会给以好评,结果他就把老师一般性的评语理解成赞赏的评价。


| | |

第三种是情感投射:即一般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与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于是人们过度地吹捧、赞扬自己喜爱之人,严厉指责、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


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微信图片_201911251234425.jpg


“ta喜欢我”这种错觉有一部分就是愿望投射的现象,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明明是我喜欢ta,但却把自己的这种特性投射到对方的身上,觉得“好像ta喜欢我”。



  最后: 


暗恋是一段自导自演的起起伏伏,它是穿梭在幽深的峡谷中的河流。它有奔腾的欢畅,也有被沙砾磨砺的悲苦。


我们的暗恋,它等待结局,而又害怕结局;暗恋着的我们,想要了断,却又留恋。


微信图片_201911251234426.jpg


下面这一段话,送给有过暗恋经历的你们:



如果我爱你,而你也正巧的爱我。你头发乱了时候,我会笑笑的替你拨一拨,然后,手还留恋的在你发上多待几秒。


但是,如果我爱你,而你不巧的不爱我。你头发乱了,我只会轻轻的告诉你,你头发乱了喔。


这大概是最纯粹的爱情观,如若相爱,便携手到老;如若错过,便护他安好。


——村上春树《如果我爱你》



暗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一个人的地老天荒,说起来心酸不已,但它总是青春年华的点点悸动。


微信图片_201911251234427.jpg


若ta不爱你,

那就让这份爱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但,愿你所爱之人爱你,

执其之手,与其偕老。



-END-


编辑 | Joseok

排版 | YM

审核 | WL

图片 | CNU视觉联盟

参考:

[1] 谢明空间|无意视盲(unattentional blindness)

[2] 百度百科|投射效应

[3] 瞿佳昌,邹成锡.论投射效应对人际关系的影响〔J〕.新西部.2011.11.154

[4] 王炳芳.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