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里,得了抑郁症”

2020-09-23 19:06:59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640.webp.jpg


人生在世,谁陪伴我们我们的时间最长?

是伴侣?子女?还是我们自己?


都不是。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陪伴我们最久的,其实是父母——


父母把自己刻入孩子的灵魂,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与孩子长相厮守。


640.webp (1).jpg


#家长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 


前几天,话题 #家长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 冲上微博热搜榜,获得了3.9万的讨论数和2.6亿的阅读量。


博主@愁容骑士典当记分享了一条见闻:


一个复诊患抑郁症的孩子在看书,医生说‘这孩子真用功’,表扬了她。然后她母亲紧接着说了句‘用功?假用功’。


言语里那股子说反话,鄙夷嘲讽的味道真的太熟悉了,医生急得跳脚:‘又说了又说了……’


无奈,真的就是无奈,无论怎么叮嘱,他们还是忍不住要去用这种讥讽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医生们辛辛苦苦修修补补把孩子的心理问题救回来了,家长一句话,前功尽弃。


姑且不论其真假,这样的养育方式实在令人窒息。


640.webp (2).jpg


这位妈妈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她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就已经超过很多家长了。

但她还是下意识地用一种近乎刻薄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孩子,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


孩子用功读书本是好事,如果家长能在恰当的时机对看书这个行为给予积极的正反馈,便能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然而,一次次“假用功”的贬低累积起来,足够汇合成摧毁一个孩子的力量。



原生家庭为什么会伤人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生而为人,其实没什么选择的余地——是否要被生出来、要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要拥有怎样的原生家庭,没人会征求你本人的意见。所以说,投胎是个技术活儿,也要看运气的。


被带到这个世界上,本就是被动。而在长达十余年婴儿期、幼儿期和童年期中,作为一个懵懵懂懂的小朋友,几乎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养育和塑造。


640.webp (3).jpg


幸运的小朋友,在儿时就能得到来自父母的无与伦比的爱,他们沐浴在和煦的家庭氛围中,被爱和鼓励所包围,早早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之后的生活中,他们更容易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获得温暖和关爱;遇到困难时,就用童年得到的力量去抵御寒风凛凛。


而那些相对不幸的小朋友,或生活在争吵、疏离的的家庭关系中,或不得不接受父母近乎刻薄的养育、或在成长过程中直接面临着父母缺位。


在之后的生活中,他们要耗费更多额外的精力与父母和解、与自己和解。


一位网友给予了恰当的概括:

“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要花很多力气去踢开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


比如热播剧《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物质上,金妈妈给予她优渥的生活环境,一点苦也不让她吃;但在精神上,强势的金妈妈容不得女儿月亮的一点违逆,小到点菜、买衣服,大到高考报志愿,金妈妈都兴致勃勃地为月亮一手操办,同时也没忘留下一句“你不行”的打击。


妈妈强势,爸爸逃避,长此以往,月亮养成了极度不自信的性格,唯唯诺诺,逃避妈妈,什么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在高考时,她采取了“少涂一页答题卡”这种错误又极端的方式来默默对抗母亲的专制,最终只上了个普通大学,成为母女两人一生的遗憾。


直到多年之后,在自己的挣扎和朋友们的鼓励下,月亮才慢慢与金妈妈和解、与自己和解,实现了心理层面的长大成人。



640.webp (4).jpg


那么,原生家庭为何如此伤人?

在心理学中,精神分析流派有一个解释力很强的理论——客体关系理论。其要点就在于我们和我们同等时期养育者之间的关系。


客体关系决定了我们人格心理的内核是否健康。如果内核不好,那么基础就不好了;如果内核是好的,那么基础就是好的。


这个重要客体通常来说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爷爷奶奶等与孩子关系紧密的养育者。


在重要客体关系里面这样解释:

小婴儿出生的时候非常弱小,没有安全感——在母体里面的温暖与安全突然转变为寒冷与陌生,带来不安全感。


此时,如果重要客体可以与小婴儿建立依恋关系,就能够打消这种不安全感,使小婴儿的内心充满爱和信任。


在小婴儿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时期摔跤后的每一次鼓励、童年时期的每一次包容与引导,都会加强这种爱和安全感。


客体关系里把它叫做“爱的注水池”,有足够安全感和足够爱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有一种爱人的能力,也就是把爱主动给予别人的“天赋”。


640.webp (5).jpg


但假如小孩“爱的注水池”是空的或者不满,长大以后便面临两种情况:


是向他人(尤其是向另一半)索取情感、财富、对自己的付出等,以这种方式来寻求自己内心的安定;

二是封闭自我,即使面对爱和温暖也不敢伸手触碰。正如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所写——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


如何治愈童年 


东野圭吾在《时生》一书中这样写: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如果你认为自己足够幸运,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原生家庭,那么恭喜你可以跳过这门选修课;如果你渴望与原生家庭和解,可以试着这样做:


1.悦纳自己不幸福的过去


承认童年发生过不幸,承认原生家庭有它自己的局限性,承认自己对原生家庭的恨、爱、愤怒、羞愧、伤痛、挫败等情感,是降低原生家庭对我们负面影响的第一步。


人不可能自欺欺人地过一辈子,正视过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帮助我们回归现在和展望未来。


640.webp (6).jpg


2.学会“抚育”自己


尝试承担照顾、安抚自己的工作。用所希望的交流方式与自己相处。


允许自己为应得却从没有得到过的快乐童年默哀,学会在生活的琐事上对自己好一点,耐心一点,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常常对自己说一些积极的、鼓励的话,为自己的每一个小进步鼓掌,也原谅自己偶尔的失误。


3.重新塑造依恋关系


在冷漠、暴力的原生家庭中,对于与养育者建立稳定、安全的依恋关系,儿童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在心智逐渐成熟之后,可以通过发展一段爱情、友情或者与心理咨询师建立的职业关系,来重新塑造自己的依恋关系,削弱不稳定的依恋带来的负面影响。


640.webp (7).jpg


4.重新定义原生家庭


有人通过拥有一个非常亲密的朋友圈、结婚、生孩子,重新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原生家庭。


有人通过离家求学、移民、背井离乡打工等方式,控制自己与父母的物理距离,从而控制与原生家庭的心理距离。


有人通过赚取经济上的独立,获得了精神上独立于原生家庭的机会。


640.webp (8).jpg


就算是在岩石上

也能开出花来



-END-


编辑 | 小咩
排版 | SAGE
审核 | 水泽木兰
图片 | 一勺1122 百度
参考资料:
[1]@愁容骑士典当记的微博内容
[2]知乎:朵拉陈的回答:怎样降低或完全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3]若初的星辰大海:心理学真相:为什么童年不幸的人,终身都难逃原生家庭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