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中的男主角小林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演奏家,因为乐团解散,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便误打误撞进入了殡葬行业。 初入入殓师行业的小林是一个亲人离世时自己总是不在场的,甚至连面对死章鱼时也会不知所措的人。这样一个未曾直面过死亡的人,对生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这时的小林一如普通大众的缩影,总是对死亡避之不及。 小林第一次跟随社长见到了第一个死者,是一个在家中已经离世2个月才被发现的老太太,尸体腐烂得十分严重,浓重的腐臭味充斥着鼻尖,苍蝇在眼前混作一团,这些都使得小林的情绪接近崩溃的边缘。 结束后他奔去澡堂不停地清洗自己身上的污秽,他难以接受这样的工作,但是家庭的压力与高薪的待遇又让他犹豫不决。 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是对即将到来的或终将到来的死亡这一事实产生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生活中许多事件可以诱发死亡焦虑,如丧失挚亲、患有危及生命的疾病或遭遇重大创伤等。 死亡焦虑过于严重,会使人神经衰弱,限制人格的健康发展,给人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而离别和死亡,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无法避免的一课。电影导演泷田洋二郎以“人人终将面对的事”为线索,不停地做采访,甚至亲自参与到入殓仪式中,不断摸索我们为自己设下的课题。《入殓师》就在这样的摸索和尝试中诞生了。 小林对死亡的思考是在看到河中逆流而上的鲑鱼以及顺流而下的鲑鱼尸体时开始的。“终归一死,却还是那么努力。”“为了死亡而努力,大概它们天生如此吧!”小林又一次面对了死亡,而这次他不再充满恐惧。 我们每个人都像这鲑鱼般,有时为了生计奔波而挣扎着,即使遇到很多的离别,经历很多困难与痛苦,却依旧选择继续前行。 海德格尔指出,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 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向死而生的过程使得每个人的生命充满了专属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给它赋予意义的过程。 赋予的意义可以是抬头看看蓝天和云彩、有一个喜欢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体验爱与被爱的感觉、见证每一次闪光的瞬间……同时,对死亡的敬畏也使得我们活在当下,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 人们也在逐渐适应离别,直面死亡。葬礼是高度仪式化的产物,其饱含了对死者的哀悼,对往昔的告别与开启新生活的勇气。 这些都是过程性的,需要时间来过渡。如同剧中的小林,人们对死亡也是逐渐适应的。库伯勒-罗丝模型描述了人对待哀伤与灾难过程中的5个独立阶段,即 “哀伤的五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
1 第一阶段:否认(Denial) 面对亲人的离世或自己即将过世,人们第一反应往往会在心里想:不,这不是真的。否认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2 第二阶段:愤怒(Anger) 当最初的否认无济于事,愤怒、狂燥、嫉妒、怨恨之情便开始出现,会自然而然的想:“为什么会是我要经历这种事情。”愤怒的根源是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无法充分享受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等。 3 交涉(Bargaining) 这个阶段即是与残酷的事实讨价还价、做交涉和拖延时间,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实现一桩心愿、完成一件自我承诺。 4 抑郁(Depression) 当我们无法做到一笑了之、无动于衷,也无法做到怨气冲天时,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焦虑,这种焦虑来自对生活、情感、工作等的焦虑,也来自等待告别的过程中产生的悲伤。 5 接受(Acceptation) 经历了前面的几个阶段,最终进入到对死亡既不感到沮丧又不感到愤怒的阶段,这时候,不再惋惜自己将失去精彩的人生美景,而是开始默默守候离去的那一刻,一切又重新找到了安宁。
渐渐地,小林接受了自己入殓师的身份,在一次次的入殓仪式中,他为死者清洗、穿衣、化妆,将他们放进棺木,轻轻把他们的双手交叠,放在胸前。 每一个细节都饱含对死者的敬重:面对喜欢将自己打扮成女生的少年死者,小林会向其父母询问:“需要化妆成女孩还是男孩?";会拿来一只死者生前最爱的唇膏,轻轻放到死者身旁;在为与自己关系很好的澡堂老奶奶处理后事之时,小林会温柔地为她围上她生前最喜欢的那条黄色围巾…… 他见过太多的不舍、留着泪的笑脸与重新振作的决心。在一次次地目睹生离死别,见证传承与延续后,他逐渐获得了直面死亡的勇气。
正如殡葬馆大叔所说,死亡就是一扇门,它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超越它,进入另一个阶段。我们可以做的是对他们说一句:辛苦啦!一路顺利!” 生者与死者的连结,是一份爱与羁绊。 就像是每一片落叶在归于尘土之前,都青葱过,奋力向天空生长过,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莞尔下落,在空气中划过美丽的痕迹。 对死者告别,意味着我们可以与过去作别,带着生的希望,继续活下去。人类也在生存与繁衍中不断重复着这一过程,直视骄阳,向死而生。 END
编辑 | 包大拿 排版 | 水水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 | 网络 参考文献: [1]李婧源.从心理学角度浅谈电影《入殓师》[J].大众文艺,2022(13):109-111. [2]徐艳萍.死亡,不过是另一种的离别——从叙事学分析电影《入殓师》[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0):141-197. [3]于丽金.生命的孤独守望——回首·《入殓师》·瞭望[J].参花(上),2016(07):146-147. [4]杨晓霖.《入殓师》:为了生者的仪式[N].健康报,2021-12-07(006). [5]林卓易.《入殓师》:死亡如生[J].中学生博览,2021(12):2. [6]知乎:《入殓师》,死亡的诗意 [7]简书:死亡咖啡馆--当我们在谈论死亡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