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 影片推荐:《人生大事》生死是大事,爱也是

2023-05-06 14:12:30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0.jpg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
,赞23
1.png


/ 人生大事 /

微信图片_20230506141541.jpg



2.png


带着这样的疑惑,迎来了电影的开场。在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中,讲述了一场安静的死亡。然后是莫三妹(朱一龙饰)的出场,操着一口武汉方言、短寸头、花衬衫,一股子痞气。没想到这样一个人,在对待死者时,居然表现出了极具反差性的温柔。


3.png


这是影片中出现的第一次死亡,也是影片中两位主人公联结的开始。而在这一幕沉重的死亡镜头中,武小文(杨恩又饰)的出现瞬间让影片基调有了不一样的意味。像是一场新生,属于小文的,也属于莫三妹的新生。


4.png



5.png


据说影片在宣传的时候,曾对标了日本影片《入殓师》。但是观看下来,我会觉得两部影片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入殓师》更关注死亡本身,而《人生大事》则注重生者成长。


6.jpg


所谓的生者成长,对莫三妹来说,是对自我的认同。自我认同指个体依据个人经历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自我认同的“内容”,即因个人经历建构的特质,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这一过程与耻辱感、尊严感、自豪感密切相关。


前期的莫三妹,刑满出狱不久,情场失意、邻里嫌弃。这些不幸的经历,被他归咎于殡葬师的身份。这个时期的自我,于莫三妹而言,是充满耻辱感的,这种耻辱感源于无法实现建构理想自我的期望。


从耻辱感到自尊感的转变,是小文误打误撞在骨灰盒上作画的乌龙事件。委托殡葬业务的夫妇说,他们的女儿,生前也喜欢画画。在这次事件中,莫三妹得到了作为殡葬师本身的尊重。原来死亡,也是可以伴随爱的。


7.jpg


而从自尊感到自豪感,则根植于那些真实的社会联结。第一层联结是莫三妹和武小文的父女情。外婆去世之后,小文成为了孤儿。莫三妹在照料小文的过程中,收获了作为父亲这一角色的认同。


而小文对他称呼的改变,也表现出他对莫三妹的不断接纳。从开始的不叫人,见了就吼“我要找我外婆”,到像小胖那样称呼他为“老三”,骨灰盒事件后,笑嘻嘻地叫“三哥”,在影片的最后哭着说“我的爸爸叫莫三妹”。莫三妹慢慢地成长为一位父亲,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8.jpg


第二层联结是莫三妹和父亲的父子情。这一对别扭的父子之间的矛盾,从影片一开始就做了铺垫。莫三妹的父亲对他来说就像是殡葬师这一职业的投射,和父亲矛盾的逐步缓和,与莫三妹对殡葬师职业的逐渐认同是同频的。


二者关系缓和的高潮出现在莫三妹请父亲帮自己修复一具因车祸而损毁严重的尸体。但莫父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并没有亲自动手。他对莫三妹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殡葬师这一点,从来深信不疑。这一份信任,成为莫三妹职业认同的底气。


9.png



10.png


莫父以自己的死亡给了莫三妹作为殡葬师的最终考验。他说,要把自己的骨灰装在奶粉罐里,想要不落俗套的体面地发丧。影片中,莫三妹抢走了骨灰盒,与朋友驱车到海边,给父亲一个盛大的烟花秀。


莫三妹实现了从殡葬师到“种星星的人”的转变,这是他对自身极高的认同。当自我认同发展到极致时,就转向了自我实现。


11.png


自我实现源自于个人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的需要,它是继人的生理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等基本需要的优势出现之后而产生的最大力量和最大强度的总体需要。


自我实现的获得,需要个体从孤立静止的“个体性”转向相互作用的“关系性”,在彼此关联的“共生”世界里、充满仁爱的世界里,得到终极性的认同。莫三妹也是在这样的联结与共生里,达成了对自我的的认同。


/ 人生大事 /

12.jpg


13.png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人生大事,是什么?


影片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大事。


对小文来说,是外婆;


对小文的舅舅一家来说,是孩子出人头地;


对莫三妹的前女友来说,是稳定的婚姻;


对建仁和白雪来说,是踏实的生活;


对莫三妹来说,

也许是成为好的殡葬师,成为莫三妹;


对观看影片后的我来说,

人生大事,是生与死,

也是肆意增长的热爱,

热爱生活、热爱自己。


14.png


-END-


编辑 | 布吉岛

排版 | Pesto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 | 《人生大事》 网络


参考文献:

[1] 贾国华. (2003).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评述. 江汉论坛, 5, 56–58.

[2] 知乎:《人生大事》影评.


15.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