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 框架效应:“双十一”背后,你不知道的心理学

2023-05-06 14:24:51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0.jpg


图片

PART01

图片

什么是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揭示了表达方式如何影响了我们的选择


如果一个人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件事,倾听者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进而做出截然相反的决策。


3.jpg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卡尼曼,发现了这个能影响决策的效应。


他在1981年做过一个经典实验。


假设美国正在为亚洲即将爆发的一场疾病做准备,这场疾病可能导致600人丧生,如何与这场疾病做斗争,这里有两套方案,假设对每种方案的结果进行科学估计,如下:


情景1:生存框架方案

方案A:能够挽救200人的生命;

方案B:有1/3的概率挽回600人的生命。


你会支持哪一个方案?


卡尼曼发现,在这个框架下回答问题的人,72%的人会选择方案A,大家会倾向于规避风险。


如果改变问题的框架呢?


他们给了另外一组调查对象同样的问题,只是改变了对方案结果的描述:


情景2:死亡框架

方案C:400人会全部死亡;

方案D:有1/3的概率没有人死亡。


结果78%的人选择了方案D,他们更愿意赌一赌,而不愿意接受400人死亡。


4.jpg


实际上,情景一和情景二的方案是一样的,但描述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这两种情景中,被试把“生存”看作是“收益”,“死亡”看作是“损失”。面临收益时,他们选择方案A,进而规避风险;面临损失时,他们选择方案D,进而承受风险。


卡尼曼的实验结果显示,我们的决策会受到不同措辞和强调方式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框架效应


PART02

“双十一”

是如何利用框架效应的?


十月,天气有点干燥了,想买面霜,现在买一件要100元,“双十一”买两件180元。要不等“双十一”和朋友拼?


满300减50,但还差80元,要不再多买一个?


现在是87.5元,88元免运费,要不再看看还有什么需要的?


这些“算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明明不买立省百分百,但我们还是会不断挖掘需求,在还未完全入秋的季节就备好了冬眠的物资,持续性未雨绸缪,就好像“双十一”不买就会“错亿”。


事实上,这正是“双十一”传达给普通消费者的信号。


“双十一”的标签有什么?购物、狂欢、实惠......这些标签以最醒目的形式,在网络上“横行霸道”。


5.jpg


广告、直播是电商提升销量的制胜法宝,而要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宣传图片上、直播视频里只有产品,是远远不够的。


在各种宣传海报上,大多会出现这些文字:


尖端好货,

神仙价格。


百亿补贴,爆款好物,

等你来抢。


钱没了可以再赚,

宝贝下架就没了。


这些文字正是利用了框架效应,强调在“双十一”购物能收获实惠、好物,不断暗示消费者“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在其他时间下手就会痛失福利,以此影响了消费决策。


为了让我们自愿把手伸进荷包,宣传海报上当然不会写:钱没了很难再赚


6.jpg


图片

PART03

图片

框架效应的

三种类型


根据Levin, Schneider和 Gaeth(1998)的研究,影响人们决策的框架效应可以被分为至少三种类型:


1

属性框架

当一个事物的关键属性被贴上正面标签时,我们会倾向于对它做出更好的评价。


比如,上面提到的“双十一”就有许多正面标签:狂欢、实惠、百亿补贴。

2

目标框架

当一个信息被贴上存在潜在损失的标签时,这个信息会对人们有更大的说服力大多数人因为厌恶损失而愿意尽量避免损失,而不是获得收益。


比如,在购物中,同样是支出88元,大多数人比起买80元的东西,支付8元运费,更愿意选择凑单免运费,这正是由于,我们将“多出来的运费”视为了“不必要的损失”。


7.jpg

3

风险选择框架

比起可能实现有利结果的方案,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可以避免不利结果的方案,相比正面框架内的结果,人们更愿意在负面框架的结果下承担风险。


比如,“双十一”有“定金预售”,在“定金预售”的规则下,消费者会面临“取消订单”带来的风险,如果“不取消订单”,按时付清尾款,就会享受优惠,否则,便会损失部分定金。


因此,消费者在“避免损失”的负面框架下,更倾向于选择“定金预售”,并尽可能“不取消订单”。


总的来说,虽然这三种框架效应因表达方式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核心都在于规避风险、趋利避害。


8.jpg


图片

PART04

图片

擅用“但是”

做属于自己的决策


当一个声音一直在强调某个事物的积极影响时,除了被牵着鼻子走,作为一个自主的人,我们还可以选择质疑。


“这个东西很好。”


“但是,它没有副作用吗?”

“它对我真的有用吗?”


郁金香很美,但是当你想在书桌上放一束郁金香时,你了解到,闻多了郁金香的味道,可能会掉头发。


这个时候,也许你会默默关掉网页,嘴里反复嘀咕“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或者,你看到一个包包很好看,想买的时候,转念一想,“但是,现在的书包也很好,而且上学根本没机会背这个好看的包。”


9.jpg


当然,购物并非洪水猛兽,只要我们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买买买”,合理消费,购物带来的会是恰到好处的愉悦。


当一个声音一直在强调某个事物的消极影响时,我们同样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质疑



如果有人说,这个东西不适合你,

你是否会想:


“但是,我真的喜欢啊。”


如果有人说,买这个东西没什么用,

用不了几次。

你是否会想:


“但是,

用一次就足以点亮

一天的好心情。”


擅用“但是”的本质在于,提高自己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最终认清自己是如何决策的,是因为别人的“威逼利诱”?还是遵循了自己的内心想法?


认清自己的内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不断地在无数个“但是”间反复横跳、辨认,然而,如果从不说“但是”,对另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声音言听计从,就永远只能是“提线木偶”,用他人设定好的程序生活。


如果能擅用“但是”,不被“框架效应”牵着鼻子走,做出完全属于自己的决策,“双十一”的“狂欢”便真的属于每一个人。


10.jpg


“双十一”还有哪些营销文案

利用了框架效应,

你发现了吗?

快到评论区和小编分享吧~


-END-


编辑 | 墨心

排版 | Blakey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 | Jenna Arts、Alaina Johnso


1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