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 我该怎么面对你,没完没了的疫情

2023-05-06 15:07:06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0.jpg

1.png


2.jpg

雪莱

图片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可疫情的冬天来了三趟了,

还是不见春天的影子;


人看多了想看海,

海看久了想看人。

图片
3.png

村上春树


而我们现在

是既见不到人又见不到海,

既想见人又想见海;


4.jpg

柏拉图

图片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千年后一群与他素未相识的人

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不同的是,

柏拉图在想这个问题时

没有被居家隔离。


5.png


疫情又双叒叕反复了,我们的心情也是又起起伏伏伏伏伏伏了。


一套麻利的上楼下楼做核酸动作,干净漂亮没有水花,成为全国人民的必会技能,熟练得让人心疼。


6.png


到这疫情的第三个年头,大家似乎不再有惊慌、害怕、不知所措,同时,也没了期盼,只能对着这场自己无能为力的局面破口大骂,又间歇性地伴随着焦虑、抑郁、压抑、烦躁等情绪的内耗。


7.jpg



人在抵抗压力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叫做“一般适应综合征”。



面对压力,首先会进入警戒阶段,这个状态就像战斗前的准备时刻、田径赛鸣枪前的一两分钟以及2020年疫情刚开始的样子。


之后,我们会进入抵抗阶段,不服输不服命,誓要顽强抵抗到最后一刻,就像电影高潮里那最酣畅的激战。


而到最后,压力源还是没有消失,我们会渐渐无力,进入衰竭阶段,就像考试复习后期转发的那几条锦鲤、上课睡得最香的那几十分钟、800米跑时最后几百米的散步以及我们现在的样子。


8.jpg


但是,人的想法是捉摸不定的,上一秒还在“爱咋咋地吧”,下一秒就会想“或许还可以挣扎一下”。


实际上在这三年里,这三个阶段我们已经反复切换了好几轮了,一边抵抗一边摆,在心理上对疫情采取游击战术



心理学上认为解决压力有三种途径:

1、解决问题本身

2、改变看待问题的思路

3、转移注意力



当然如果我们能做到第一点,那自然也不会有现如今的困扰了。对于防疫本身,我们能做的都已经做了或者在做了。


因此,我们需要抵抗的不是疫情,而是我们自己,自己在面对疫情时产生的种种消极想法、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就像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所言:“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要克服这点,我们需要从第二、第三条路径入手。


9.jpg


1

:改变看待问题的思路



这一点实际是认知疗法的核心。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事物,产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需要发现自己的问题

01



这里的问题不是指找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而是自己一些执着的想法是否真的合理。


疫情绝对不可能结束了。


我再也没机会出国了。


这经济怕是永远起不来了。


我的家人从来不关心我。


诸如此类的想法,是自己一直坚信没有怀疑过的,但,它们真的合理吗?


把所有你感到痛苦的事摆出来,再一个个揪出你对它们的想法态度,用理性去重新审核


常见的不合理执念有:



  • 过度概括

    “我所有的糟糕都是疫情带来的”

  • 灾难化

    “疫情都三年了怕是永远也不能好了”

  • 绝对化的要求

    “都这个时候了他们不该理解理解我吗”



对自己的这些想法察觉敏感些,它们很可能是造成你情绪激烈、精神内耗的间谍毒瘤。


如果凭自己的思维找不出来,那就去“借”别人的思维,周围的人也好,网上的人也好,对同一件事看到越多不同的想法,越是能发现自己的问题。


10.jpg


  分析为什么你会这么想

02



此时,可以采用一些认知疗法中的分析技巧


1

两种标准法

你需要按照这个不合理的想法所产生的判断标准,想象套用在别人的身上,是否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


比如,疫情居家隔离时,每天胡吃海喝结果长胖了十斤,这时你会后悔自责,痛恨自己怎么能这么不自律呢?那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比如朋友,你会怎么看呢?你可能会安慰对方说,疫情大家都一样会长胖哦,每天室内锻炼你肯定会瘦回来的。有没有发现,其实自己原来对自己那么不友善。


因此,以后当内心出现了这些负面声音时,问问自己,我是否还在用苛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11.jpg


2

垂直下降法

有时候光用脑子想我们不一定会清晰,所以,需要借助语言来逐个分析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以拿起一张纸,在上面写上最近困扰自己的事情。比如因为疫情我不能出去旅游,所以我觉得很失望。然后在这句话的下方画一个箭头,并逐个分析产生失望这种情绪背后的深层次需求。



例如失望的直接原因是我不能去旅游,那旅游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放松?娱乐?和自己爱的人有更多相处时间?探索外部世界?又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呢?



如果是放松娱乐的话,有没有其他可替代的方式呢?比如看剧、刷个电影、打个游戏、看小说等等你能想到的一切你喜欢的放松休闲方式。这个时候不能出去旅游是不是就没那么重要了?你会不会觉得原来待在家里也很爽!


12.jpg


修正你的不合理想法

03



这一步没有说起来那么容易,但我们可以慢慢来,以下的技巧或许能帮到你:


1

自我辩论法

顾名思义,就是自己跟自己辩论,针对前面分析出的深层原因进行辩论,这些想法是从何得出的?有没有依据?这些依据合理吗?


比如还是以之前提到的因为疫情身体长胖了为例。



因为疫情在家,我长胖了十斤,我觉得自己很丑很难看,没人会喜欢我了。



这时候就可以问问自己:



长胖了就真的变丑了吗?

真的不会有人喜欢我了吗?

的确,真的吗?



你有没有发现长胖=丑——当下的这个社会审美观对人的冲击?它忽视了身体健康才是第一位,而不是盲目追求“瘦”。你是怎样在这种审美观的驱使下苛责、甚至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呢?

有没有发现原来自己思想那么“从众”。


13.jpg

2

重新归因法

那些不成立的原因被打碎后,对于已经发生的那些事总得有个原因交代,这时需要多往自己可控事物的方向重新寻找原因。


比如,原本以为“现在不得不去考公都是疫情害的”,现在可以想:“其实经济动荡的时期也不是一两次了,只能去考公也许只是自己本就更喜欢稳定的工作,即便没有疫情最后或许也会选择体制内的工作。”


14.jpg

3

家庭作业法

给自己布置一份家庭作业,与写日记类似,提前画好一个表格,平时有不舒服的感受时就随手记录下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定期用新理念来重新分析。



情绪:生气

想法:气死了,今天跟楼栋群里一个神经病吵了一架。


重新分析:按平时的自己来说,会这么容易生气吗?除了表面上的原因还有什么是让自己那么不爽?是不是因为这几天的压抑无处发泄了?那用什么更合适的方式发泄比较好?或者可以找谁聊聊?



或许因为我们被打击过几次,就开始坚定地认为灾难永久、幸福无期,但其实你不难用自己的理性分析,都会知道没有什么事是永恒不变的,包括我们自己,我们的能力、我们的运气、我们的情绪。病毒也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15.jpg


2

:转移注意力的事



这并不是一句废话,因为其实很多人不会转移注意力。


一说到转移注意力,大家可能更多是会去做一些让自己放松的娱乐活动,比如刷刷短视频、打打游戏之类的。


的确,这些活动在我们面对繁忙的工作压力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这是我们在消耗大量集中的注意力后一种恢复精力的方式。


但,当我们被封控隔离在家、在校时,情况直接反了过来。我们的精力多到溢出,原本应放在工作学习上现在却无处安放。说来你可能都不信,我们对上班、上学产生了戒断反应。(戒断反应:突然剥夺上瘾的事物带给身体和心理的不适,常见于戒毒人士。)


16.png


只要人活着,脑子就是永远闲不住的,你手头忙活的事不去占领它,消极的情绪就会去占领它!


所以,我们需要针对自己的状态去对症下药,当你觉得自己坐立难安睡不着时,你找来转移自己注意力的事物必须能够消耗很多精力,才能使得自己疲惫下来。



什么是消耗很多精力的事物呢?想想你平时想做但又嫌麻烦、嫌费时费力的事。


对于不会做饭的人,学做饭便是这样的一件事;对于肢体不协调的人,学跳舞便是这样的一件事;对于五音不全的人,学唱歌便是这样的一件事……



也许有人发现了,占满我们注意力最好的事情,就是学习一件新事物,哪怕这件事你觉得对你以后没什么用,但对现在心浮气躁的你来说,却是有大用


同时,让自己忙起来也是最大程度地还原到我们原来的生活,减少我们被打乱了生活的感觉。


17.jpg


若想了解更具体、系统的操作,推荐阅读一本非专业人士也可读的心理治疗书籍:《重新训练你的大脑:7周认知行为疗法》。


这些咨询的技术并不是单为疫情而开设的,疫情也只是外界挫折的一部分,希望现在学习这些方法,在未来你遇到其他困难时依然能为你带来帮助。




人类并不是第一天面对瘟疫,也不是第一次寸步难行,每年都有诸多不顺,而人类经历了一千万年的不顺,若是这么轻易屈服的话我们今天就不会在这里建立文明了。

 

人很脆弱,一些情绪可能就将其击垮,人也很坚强,有一线希望就会继续撑下去,比如你看到这个标题时想点进来的冲动,一瞬间的小小想法,也许正源自你求生求存求尊严的本能。




  互动  



编辑 | 瞎猫

排版 | Blakey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 | hyogonosuke、HyePark、tabisumika,网络


参考文献:

[1]Mackova, K., & Gavlakova, A. (2010). School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Checklist. Communications - Scientific letters of the University of Zilina. 12(3):24-29.

[2]Selye, H. (1950). Stress and the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 1383 - 1392.

[3]Smith, J.C., & Dahlen, E.R. (2000). ABC Relaxation Theory: An Evidenced-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14, 209 - 211.

[4]博禾医生:认知疗法的原理和步骤

[5]壹心理:这些都是不合理信念,你中招了吗?


18.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