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 疫情之下,我想要“稳稳”的幸福

2023-05-06 15:18:55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0.jpg

1.jpg


2022年的冬天,疫情卷土重来,和三年前相比,面对不再陌生的病毒,我们的内心少了很多恐慌,但多了不少焦虑、失控感



乔·勒克

“拥有健康身体的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是这个世界上关于幸福状态简短而又充实的描述。如果一个人拥有这两个方面,那他就没必要再祈求其他的了;追求身心健康要比追求其他东西有价值得多。”


如今,我们的身体面临“病毒”的威胁,心理与疫情投下的“阴影”互相对峙着。


在这样的双重挑战下,“如何应对变化的环境,获得当下的稳定感?”成了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2.jpg


幸运的是,许多心理学家已经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没有疫情的时代,他们十分关注宇航员这样一个特殊职业:


是什么导致了宇航员超常的心理机能?让他们能够在远离地球的陌生宇宙中,一边承受着潜藏的生命危险,一边忍耐着极端的孤独寂寞,进行正常的生活?


3.jpg



一、

宇航员的秘密:

6种心理建设神奇武器


4.jpg


1958年,心理学家玛莉·约哈达写下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当前定义》。约哈达调查了那些以往的思想家(大多是临床医生)有关心理健康的言论,并把这些观点进行了综合分析。


由此,她提出六种产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品质的过程:


自我悦纳

对现实的准确感知

自主性(从容地应对社会压力)

对环境的掌控能力

成长、发展、成熟

人格统一完整


5.jpg


后来,心理学家卡尔·瑞夫和她的同事们通过调查和综合各种不同的理论,以及绝大多数的临床医生有关心理健康因素的发现,扩充了约哈达的分析。


他们识别出约哈达所谓的六种心理健康需要的品质,并从两个维度揭示了宇航员的秘密:



(一)与自我内部的关系


6.jpg


1

自主性

在难以把控的疫情面前,充分发挥自主性,在我们眼前便会出现“自由选择的余地”。


没有疫情的剧本延续了几千年,而现在,变换了时代背景,正是由我们自己创作新剧本的时候!


从前,社会空间规定了我们的活动,仿佛离开健身房就没办法运动了,离开书店就看不成书了。于是,花了几千元办的年卡只让钱包憋了,在书店买的书带回家就和灰尘相依为命了......


而在疫情之下,很多人开始思考,没有健身房还可以在家做什么运动?书架上的书是不是可以看看了?


于是,有人发现了,爬楼梯是一种不花钱的运动。


再进一步,电脑上有很多免费的健身教练。


甚至,宿舍的环境能刚好容纳四个人一起跳刘畊宏的毽子操!


7.jpg


这便是自主性的发挥。我们由急切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花钱去更远的地方、掏钱让他人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到自己原创“剧本”:此刻,我能和周边存在的人和物进行更多的原先想不到的互动。


2

个人成长

我们大概天生拥有消解“无聊”、追求快乐与成长的需求。剥去外衣,娱乐和学习都可以被看作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事。


当“看剧”释放的多巴胺无法满足我们时,即便你是懒癌晚期,内心大概也会冒出一个声音:“要不看看书吧?”然后,你会发现,小小的坚持产生了一个个成就感,它们带来的内啡肽同样让人欲罢不能。


2020年疫情爆发后,互联网上健身、知识类视频的播放量激增。罗翔、周六野、帕梅拉等等知识类、健身类up主的爆火都离不开一个个聚焦个人成长的网民。


把注意力聚焦于个人成长,疫情便成为跳板,让up主拥有千万粉丝,也让我们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8.jpg


3

自我接纳

有人说,从今往后,我将把所有的不幸都归为疫情。


这是调侃,也是一种温柔的指责。


过去,我们总喜欢把失败的原因归在自身:


“是我太笨了。”

“是我太粗心了。”


然而,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不是一人的力量决定的,这背后有太多的因素在发挥作用。


现在,疫情给了我们一个充分的理由,让我们学会接纳自我,用一个更为客观的眼光看待“不完美”:


“不完美怎么了?在这个时候,我还有撸起袖子继续干的勇气诶。”


9.jpg



(二)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10.jpg


1

生活的目的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相信:人类生命的动力在于寻找意义。人只要了解为何而活,无论处境如何,都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疫情之下,当我们去寻找生活的目的,便能重获生命的动力。


“生活的目的”并不需要都是“拯救世界”,“身心愉悦”同样是生活的目的。


也许,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发现了生活的目的。


早晨,你在食堂吃到了热乎乎的豆浆油条;

中午,你在宿舍楼下拍下了两只玩闹的猫咪;

黄昏,你在湖边看到老爷爷老奶奶携手向前;

晚上,你在天台和好友喝酒聊天......


11.jpg


每个瞬间的自己构成了整幅人生图景,生活的目的也是由小目标叠加而成。


给我们的胃带来温暖的,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享受的,让我们对未来怀有期待的那些事物:


藏在让我们微笑的话语里;

放在我们的手机相册里;

摆在我们的眼前;

等待我们的看见。


2

环境控制感

环境控制感是自我对环境有控制能力的主观感觉。疫情不受个人的控制,好在自我的园地还有掌控的空间。


12.jpg


“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宿舍本没有那么多羽毛球场,打的人多了便有了球场。”


“足球场本来应该踢足球,没有人踢足球就可以唱歌、跳舞。”


疫情之下,场地不再受“命名”的限制,只受到我们的需求影响。


只要我们愿意,足球场可以是露营地、KTV、还可以是棋牌室~


3

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社交是我们的内在需求,当人与人之间建立了积极的关系,便有了更大的抵抗未知风险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楼宇间的住户机缘巧合住到了一栋,彼此很少交集。


13.jpg


疫情让我们看到,在“天灾人祸”面前,“附近的人”成了我们最直接的依靠。


疫情之下,在校大学生被一个个群联系在一起。


大到受伤求助药品,小到核酸排队实况,只要有人询问,群里总有回复。


14.jpg



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指出,如果被隔离在无菌的环境中,就不太可能感染上细菌,但在心理学领域不存在类似的无菌环境。


15.jpg
16.jpg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挫折、面临从未想过的危机。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利用以上6种武器呢?


根据以上六种品质,我们为处在疫情阴影下的人们制作了一份「失控应对指南」


图片


二、

「失控应对指南」


17.jpg


1

发现自主性时刻,获得自我掌控感


18.jpg


请你回想自己平常的一天,想想哪些令你不悦的事是可以避免的


也许是因为去得晚,关闭了的食堂;也许是踩到水洼,裤角沾上了泥土......


那是否也有令你感到快乐的事是可以被安排进日常的呢?


是早晨下楼遇见了一只小猫在晒太阳;还是黄昏时和朋友打羽毛球释放了多巴胺?


现在,你想起了哪些可以填在下列清单上的时刻?


图片

● 可以避免的事:


1. 

2.

3.

......


● 多多善益的事:


1.

2.

3.

......




2

记下成长的小事,发现生活的目的


20.jpg


人和树一样,会长高长大,会发生变化。即使身高已经固定,我们仍然在成长


有的时候,成长是肉眼可见的;有的时候,成长是悄悄发生的。


比如,

昨天看了《脱口秀大会》,幽默技能+2;

今天看了本时装杂志,时尚技能+1;

想要提升品尝美食的能力,那明天就去试试食堂没吃过的新品吧~


也许你会问,这些也算成长吗?

当然啦,“成长”绝不止于“智能”上的提升


现在,你有可以填在成长清单上的小事吗?


图片

1. 幽默技能

2. 阅读技能

3. 运动技能

4. ......




3

接纳自我的情绪,拥抱积极的关系


21.jpg


有些时候,我们会因为负面情绪、事情的不圆满而问责自己


“我真的很后悔......

如果我没有那样做就好了。”

“你怎么这么懦弱?这点事都哭?”

“别人都可以承受,为什么你不行?”

 

事实上,每一种情绪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古代圣人的标准,也仅止于古代。


如今世界因疫情而产生的变动与不确定性远远多于过去,如果我们在内心更需要抚摸的现在,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往往会适得其反。

 

面对这样的情绪,不管好的坏的,表现出来、抒发出来,都是将内心一遍遍清空,让新的涌进来。


疫情时期,更需要抒发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2.jpg


我们可以为自己设定各种情绪抒发的“仪式”

伤心的时候可以听慢歌、流泪......

愤怒的时候可以打拳击、出汗......

 

还有哪些“仪式”是你能想到的呢?


图片

1. 伤心的时候:

2. 愤怒的时候:

3. 快乐的时候:

......



当我们将情绪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倾倒出来,便不会变成无意中刺伤他人的刺猬。这个时候,往往更容易与他人产生共鸣,拥抱一段积极的、彼此治愈的关系。


23.jpg


现在,许多在我们脑海中的东西,都被写在了清单上。


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也是为了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确定的内心秩序



24.jpg

风险管理大师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说:


“我们一直有个错觉,就是认为波动性、随机性、不确定性是一桩坏事,于是想方设法要去消除它们。但正是这些我们想消除他们的举动,让我们更容易遭到黑天鹅的攻击。

 

将时间拉长来看,恐龙灭亡、人的诞生都源于不确定性,我们无法将它消除。


但生活仍然存在确定性,我们的亲友、现在喜欢的食物、此刻在做的事......


这些确定性正奋力对抗着不确定,帮我们夺取对生活的掌控感。





你对生活的掌控感来源于哪里呢?快来评论区分享给小编吧~


-END-


编辑 | 墨心

排版 | pluto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 | 网络


参考文献:

[1]《积极心理学》,(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 著,徐红 译,群言出版社,2010.


25.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