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热帖:
吃了喜欢的希腊菜, 30秒; 新衣服到手, 3秒; 做核酸被牌子砸到头, 2秒 …… 今天活了1分04秒。
一天24小时,似乎只有短短的64秒是鲜活生动的。其实这种现象可以用注意偏差来解释:
相比于中性刺激,那些激发个体情绪的刺激更容易得到注意加工,无论是积极刺激还是消极刺激。
就好像将夸张怪诞的抽象派画作与无功无过的风景照摆在一起,大多数人第一眼注意到的肯定是那副反差强烈的抽象派画作。
Part 1 你是压抑者吗?
这种注意偏差因人而异。同一事物给予不同个体的刺激是不完全一致的,这与个体的过往经历和认知塑造等因素有关。 前段时间广州疫情严重,确诊人数不断刷新记录,甚嚣尘上。这些似真似假的信息对创伤性分离个体的刺激是非常严重的,因为他们经历过相似事件,偏向于高估这些信息的威胁性意义。
创伤性分离个体:遭受创伤后表现出分离症状的个体,分离一般指意识与记忆的正常联结过程的隔断,具体的理解是指思想、感情、经历无法整合到意识流,它是一种对创伤经历保持无意识的机制。
但也有人一如往常,面对外界的纷纷扰扰,他们自有一种萧然物外的态度,依旧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该做的任务——作业、备考、工作。 这些人就是弗洛伊德口中的“压抑者”。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是一种防御机制,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消极或者威胁性事件进行回避,这种回避可以避免我们受到消极刺激带来的痛苦情绪。而且这种回避往往是下意识的,是个体自然而然的选择。
压抑者就像警觉机敏的兔子,闻风而动,在危险到来之前早已逃之夭夭。 压抑者的回避行为可以指向一个最终目的——避免不愉快。不想被朝令夕改的防疫政策动摇,所以选择按兵不动,随其自然;不想被半真半假的谣言拉扯情绪,所以选择屏蔽,将时间投注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Part 2 警戒—回避理论
注意到压抑者的这种加工偏向,Derakshan和Myers提出了警戒—回避理论。
该理论分为两个阶段:警戒阶段(vigilance stage)和回避阶段(avoid stage)。前者表现为行为和生理上的快速警戒反应,包括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后者表现为认知回避偏向,包括回避注意偏向、回避解释偏向和回避记忆偏向。
举例来说,每日增长的疫情确诊人数就是一个消极刺激,相比于正常人而言,压抑者会更快注意到这类消极刺激,并做出自我判断:疫情又来了,我周围又不安全了,这会影响到我的情绪和状态。 这时候压抑者就处于警戒阶段。做出判断后,他们会进入到回避阶段,采取措施来屏蔽此类刺激,通过特意的注意转移、减少联系等方式来减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在自然界也常常看到此类反应,含羞草一受到外界碰触就会合拢叶片,蜗牛的触角碰到障碍物就会缩回壳中。 自然界生物采取的防御机制面向未知的风险和威胁,而压抑者采取的防御机制更多地关联到自身的情绪和状态。 Part 3 炸弹or地雷
警戒—回避理论会出现在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异常个体身上,也会出现在普通人的身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运用这套警戒—回避理论来修正我们的心理状态,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称为“压抑者”。
关于压抑者的定义尚不明确。相关研究证明,压抑者需要同时满足低焦虑和高防御两个特征(Weinberger)。而这里的低焦虑特征是体现在意识层面上的。 与此相对的是,压抑者在心理层面表现出更高的焦虑水平(Myers)。他们之所以没有自我检测出与生理水平相符的高焦虑,是因为他们注意回避自己的内部生理状态。
意识层面和生理层面的焦虑反差会让压抑者成为一个随机爆炸的炸弹,刻意压抑的负面情绪会一直藏在压抑者的潜意识世界里,不断给压抑者的心理状态加码,加上被刻意忽视而变得迷雾重重的外界环境,压抑者的每分每秒都好像在绑着炸弹走地雷路,下一秒先爆炸的不知道是脚下的地雷,还是身上的炸弹。
另外,压抑者特有的压抑倾向,会导致他们出现异常的记忆偏差。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记忆偏差,悲伤会被我们慢慢遗忘,我们往往乐于记住那些美好的事物。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人们对积极情绪信息的记忆好于消极情绪记忆信息,是因为这些积极情绪信息对我们个体的生存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我们就逐渐形成了这种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情绪记忆模式。 而压抑者的记忆偏差会比正常个体更甚,他们更容易对那些积极情绪信息印象深刻,但对于消极情绪信息,他们会出现模糊,甚至是遗忘的症状。 压抑者不断过滤消极信息,成为只承载积极信息的器皿,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压抑者的共情水平和承受能力。每次消极信息的出现都是一次全新的覆灭的打击,压抑者可能会越来越无情,越来越脆弱。
在与疫情共存的时代,如何处理夹杂各种情绪的信息,有很多的门道可说。太过在意和敏感,可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最终影响到自己的身心状态;但一味地逃避和压抑,装得太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会影响到对外界的准确判断,变得蒙昧无知。 我们需要做到平衡:适当地关注疫情动态,合理地分配时间,同时也注意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无论是好是坏,定期的联络和沟通会稀释消极情绪,寻求到心理支撑。
另外,尽可能地保持理性。不要情绪化地传递未经过证实的信息,渲染和夸张只会让信息失去意义。也适当关注身边朋友的状态,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表面的风平浪静就是可以随意对待的理由。疫情之下每个人的情绪都是被拉扯紧绷的,不要成为最后那一根压倒骆驼的稻草。
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保持稳定的精神状态呢?如果你有任何的经验和经历愿意分享,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 -END-
编辑 | caron 排版 | Blakey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 | Celia Jzcobs、Andrea Rivola、Maria vyshinskaya 参考文献: [1]吴睿,郭庆科,李芳.压抑者的外显和内隐情绪记忆偏向[J].泰山学院学报,2014. [2]赵冬梅.创伤性分离个体注意加工的警戒-回避模式研究[J].心理科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