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以上“症状”, 那你便是有了“热度排斥症”。
当然, “热度排斥症”只是一个网络上的戏称, 它并不是任何心理病症, 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身上 出现了这种现象, 不由得让人好奇是为什么? 这背后又有哪些心理原因?
1.热度与心情的条件反射✦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把一首挺喜欢的歌设成闹钟,在经过无数次被闹钟叫醒的早上后,你开始讨厌起这首歌。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机体自动搭建起了一个条件反射,原本我们对于早起的讨厌,因为多次与这首闹铃绑定,被嫁接到了闹铃上。 所以即便在不用早起的时候,我们一听到这首歌也会自动产生坏心情。 回到热度排斥的话题来,我们可以把上述例子中设为闹铃的这首歌类比热度,把对早起的讨厌类比对低质量产品的讨厌。 而且,曾经的热度话题和产品给我们带来的是满足感,随后多次不再带来这种满足感,我们的好心情与热度之间的条件反射逐渐变弱,直至消失。 这个过程,相比于对一个无感的东西产生讨厌,更让我们多了一种被背叛的感受。 因此,我们对热度的厌恶中,既包含着对其背后低质量产品的厌恶,也包含了对热度功能的背叛的厌恶。
2.想要主动感的叛逆心理✦
想要主动感是人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认为是人的一种本能,或者说,不仅是人,任何有意识的动物都喜欢自由自在,不喜欢被束缚。 但无限的自由对人的生存也会带来巨大威胁,所以人们只能在既定的框架下尽量寻找自由,“主动选择”便是其中一种办法。 众人的选择是一种约束,从众的压力在推着我们走,让我们有种“被迫选择”的束缚感。 因此,在我们“离经叛道”、与众人不同时,我们更会将这种选择认为是我们自己所做出的,获得的自由感也更多,也越能体会到自我个性的存在。
3.少数人的坚持 带来的反从众风潮✦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多数人、主流的关注对人们的思维和抉择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少数人的行动犹如蚂蚁撼树。 然而在心理学关于从众的系列实验中发现,当出现有少数的坚持者时,他们对答案的坚定选择会动摇曾经的那些多数,继而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改变选择。 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迅速看到多数人都关注了什么,也总会能发现总有那么一些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这些看法认真、坚定,让人看了不由得惊呼“十分之有道理”。 因为人们在做判断时其实并不总是理性占优,我们认为某个人说话内容的可信度如何,更多受到其立场和态度的影响,而不是内容本身的逻辑。 因此,相较于大众凑个热闹的吃瓜心态,少数拒绝热点的人更有坚定的态度,让你也不由得产生“这事好像真没什么好关注的”的想法。
4.浏览热点习惯的消退✦
习惯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 我们的机体对很多事情都具有适应性,当光线太强,眼睛会慢慢减弱对光线的敏感度,以至在太阳底下也能正常工作;当饭菜变得清淡,味觉器官会一次次增加对盐的敏感性,再吃到重口的东西会觉得特别咸。 同样的,当我们因上面一些原因开始舍弃对热点热度的关注时,新的习惯便已经开始建立了。 一开始我们可能还忍不住想去把推送开关再打开,但在几次忍住没看后,也便不会再想去看。就像习惯少吃甜食后也不会很渴望糖分。
5.场独立型人格✦
除了一些社会心理的因素,还有一些人格上的区别会影响到我们的行动。一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热度排斥的情况。这其中一种具有这般特性的人格叫场独立型人格,而与其相对应的是场依存型人格。 这里的“场”可以理解为场景、环境、背景,通过下面这个小测验来说明: 左边的简单图形,隐藏在了右边的复杂图形中,你能找出它在哪吗?(方向没有变) 场独立型人格的人会比场依存人格的人更迅速地找到隐藏在右边图形中的简单图形,因为他们习惯于将线条、图形等分开、独立地看,就像做数学题时把条件一个个地拆选出来。 而场依存型人格的人倾向于整体看待事物,因此刚看到时会一头雾水,甚至不公布答案会一直都看不出来。 (当然场独立与场依存两种人格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分,两种人格都有各自不同的适应之处。) 从上可知场独立型人格的特点便是会把关注的事物和其背景分开看待,他们会较少受到他人立场的干扰,习惯于先用自己内部的标准作参考,喜欢独立作判断。 因此,这种人格类型的人也会更容易不去关注热度,当然,当他们判断热度事件或产品本身确实具有关注价值的时候他们也会去关注。
小结 热度关注与否一事其实从大了说,就是关于从众的话题,心理学尤其社会心理学对从众的研究一直在开展着,它并非是个能说清是好是坏的情况。 对于社会来说,热度扩大众人之声,让未曾被关注到的人和事有了改变的可能;对于个人来说,热度减少了信息搜罗过程中精力的消耗,帮助个体更快地定位到有价值的内容。 但是,它也会受到人为的操弄,造成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网红景点、商店的虚假宣传甚至危害到顾客的身体健康;原本该被关注的事件被人为制造的热搜给抢占了关注资源;于个人而言,我们接受的信息也会变得混乱。 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客观地看待,一味地因为是热度而不关注,与一味因为是热度而关注并没有本质区别,重要的应是,因为内容值不值得关注而决定是否贡献热度。
— 互动 — 你是热度排斥者吗? 你又怎么看待热度排斥的事呢? 欢迎留言分享讨论哦~
-END-
编辑 | 瞎猫 排版 | pluto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 | 网络 参考文献: [1] Asch, & Solomon, E. . (1956). Studies of independence and conformity: i. a minority of one against a unanimous majorit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70(9), 1-70. [2] Lachnit, H. , & Kimmel, H. D. . (1991). Classical conditioning. Integrative Physiological & Behavioral Science, 26(2), 117-118. [3] 林敏. (2008). 镶嵌图形测验. 科学世界(6), 1. [4] 《心理学与生活》,[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甦等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5]光明日报:年轻人患上“热度排斥症”?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