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 《想见你》陈韵如:为什么我们总想成别人?

2023-05-07 00:05:33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0.jpg


“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

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波伏娃《越洋情书》


Last Dance音乐:伍佰 & China Blue - 生命的现场 Life Live
1.jpg
2.png

当《Last Dance》伴随电影版《想见你》预告片“战歌起”,仿佛是按下随身听上的后退键,瞬间把人拉回三年前的日子。


3.jpg


三年前,《想见你》剧版爆红两岸三地,豆瓣上近73万人更是打出了9.2的高分,不少观众趁电影上映,重温剧版《想见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心理学的视角,去参与陈韵如的成长吧!


4.png


在片头散落的纸片上,陈韵如写下这样一句话:


“失去了你的时间里面,我的世界从未往前。”


5.png


陈韵如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单亲家庭,一向沉默寡言,唯唯诺诺,在班上不讨人喜欢,她喜欢的李子维也拒绝了她的告白。


陈韵如万念俱灰,直到性格开朗大方、敢爱敢恨的黄雨萱穿越到了陈韵如身上,陈韵如发现,所有人都开始喜欢“黄雨萱”版的陈韵如了,甚至李子维也是。


6.png


看着黄雨萱毫不费力就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切,陈韵如越发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个错误,大家(尤其是李子维)喜欢的从来不是陈韵如,而是穿越到陈韵如身上的黄雨萱。于是,她在黄雨萱的穿越结束后依然尽全力模仿黄雨萱,装作黄雨萱还在,在这样的模仿中,她否定了陈韵如的一切,最终也走向跳楼自杀的不归路……


整个过程正如陈韵如日记中写下的:


“我在扮演自己的过程中,丢弃了我自己”。


7.png


在失去了黄雨萱的时间里面,陈韵如的世界从未往前。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黄雨萱的一场穿越,会引发陈韵如跳楼自杀的悲剧呢?

8.png



01

一场由外而内的“存在”崩塌

9.jpg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四个存在问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

 

众人都没有办法避免这四个存在命题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当人们对这些焦虑和恐惧进行防御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疾病。

 

“存在”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提到:


存在分为两种:

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

物的存在是自在的,

人的存在是自为的。

 

10.jpg


陈韵如正是在黄雨萱的穿越中,触及到了根源性的存在问题。

 

她一心付出,尽心照顾妈妈与辱骂她的弟弟,每天又是做早餐又是洗衣服,她渴望在这样的付出中被爱,得到家人的关注,结果弟弟对她发脾气,同学忽略她,父母闹离婚商定一人带一个孩子时,却都只想要弟弟。

 

于是,陈韵如在日记中写道:


11.png


陈韵如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存在方式。

 

她做好女儿、好姐姐、好学生,拼尽努力发光,想让别人发现自己渺小的存在,结果得到的答案是:世界上根本没有人记得我。

 

陈韵如把自己的存在建立在了别人的注视中,可这真的是人存在的意义吗?




02

意义何在?

12.jpg


存在主义认为:“宇宙原本无任何意义,它只是存在。动物也不会问意义是什么。追寻意义、赋予意义是人独有的能力。”


陈韵如选择的生活方式,让我想起了《小王子》中,住在第二颗星球上的那个虚荣的人。


他们都渴望从别人的关注和赞美中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并以此为目的,不断努力,从而忽略了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


13.png


那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人需要意义,但是意义原本就是虚无的,它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更无法从任何他人、他处那里获得。意义是主观产物,它只产生在我们自己的意念中,是我们自己参与到赋予对某件事、某件物品某种意义的行为活动。


换言之,人生的意义就是个人在不断参与到人与人的关系中,找到对自我的清醒认知,知道自己是谁。


14.jpg


17岁的陈韵如,不断地参与到父母、姐弟、同学关系中,但是她缺乏内在的力量来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审视,所以她无法找到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她不知道自己是谁。她的自我同一性也尚未得到很好的建构。


15.png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发展:


16.png


就像《想见你》的编剧所说的,这部剧探讨的是青少年的自我认同问题。


17.png


17岁的陈韵如正处在青春期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其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个期间,当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越强,他就会越自信,反之亦然。

 

原生家庭破碎且重男轻女,家庭带来的不安全感让陈韵如没有办法从内心认同自我,因此她急需从外界来寻找。

 

就在这时,黄雨萱魂穿到了她的世界里。

 

18.jpg


17岁的黄雨萱与陈韵如截然不同。她性格开朗,积极乐观,主动与人互动,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

 

面对父母离异打算不要我的决定,她敢质问,说父母重男轻女,而不是怪自己不够好;面对弟弟的叛逆,她敢说不,敢教训,而不是逆来顺受的讨好;面对学校的流言蜚语,她敢站出来,直视面对,而不是选择低着头,默默走开。


19.png


黄雨萱的出现让陈韵如感受到了世界从未有过的关心和爱,从小在黑暗中成长的她,太需要这样的光了。


为了能够继续感受到内心的爱,她做了一个决定,在黄雨萱穿越结束后,继续扮演黄雨萱。

 

可爱情里容不得扮演,李子维不可能感觉不出来,她不是黄雨萱。于是李子维对她说:拜托不要,不要再拿黄雨萱的眼神看我。

 

20.jpg


陈韵如面对喜欢男生的否定,又开始从外界寻找自己,结果她听到的是:


“好不容易才开始喜欢你,拜托,不要再变回以前讨人厌的样子,好不好。”


“我拜托你,你不要再变回以前的陈韵如了,以前的你,超级讨厌的。”


21.png


最后连陈韵如自己都否定了自己:


“我跟你们一样,也不喜欢以前的自己。”


22.png


不断从外界信息寻找自己的陈韵如,一次次收获的是我不配、我不值得的感受。完全不被人需要,不被在乎,不被爱的恐惧感占据了陈韵如的心。


陈韵如彻底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孤独感却成为了她唯一存在的人生意义。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然而太阳已使我的荒凉

变成新的荒凉。”



艾米莉·狄金森

《Had I not 

seen the Sun》


03

“我要的不是拯救,

我要的是结束”

23.jpg


奥地利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说到:


“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助人在最坏的情况中还能活下去,除非人体会到他的生命有意义。”


显然,陈韵如体会到的人生意义是完全不被人需要,不被在乎,不被爱。这种体验让她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孤独和绝望。只要她做回自己,所有人就都讨厌她,大家喜欢的自始至终都是黄雨萱。


24.jpg


在抵御孤独的道路上,陈韵如荒谬地觉得:被人杀死(而不是自杀),她就会变得有意义,这是她唯一可以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


自杀从来只会被人责怪软弱,他杀就不会被指责了。相反,这将成为她一生最高光的时刻,死后也会被大家铭记很久。陈韵如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蝼蚁人了。


25.png


一直以来,陈韵如都是在扮演自己,扮演别人,从始至终,陈韵如都没有主动认同过自己,没有从内心接受过:陈韵如就是这样子的陈韵如。


别人只是告诉她要开朗要快乐要自信,她从来没有认识到,陈韵如不开朗不快乐不自信,从来不是陈韵如的错。


26.png


陈韵如的人生,她选择了为别人而存在。


她放弃了自我,认同了别人对自己的否定,认同了自己不值得被爱。而这一种存在的方式,让她深陷孤独和无助中,也注定了她最后的结局。


27.png



04

唯有“爱”是救赎

28.jpg


陈韵如的死亡,带给我们的心灵的震撼和对自己存在的思考,当周边的人都明白了陈韵如为什么而死的时候,一切都将走向光明。


故事的最后,黄雨萱扭转了结局。


正如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说的:


“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在多次穿越后,黄雨萱才发现,陈韵如根本不是意外他杀,真正求死的人是陈韵如自己。知道未来的黄雨萱大可以在特定时间让人看好陈韵如,防止意外发生,但只要陈韵如还是陈韵如,她就会一次次求死,一次次让结局固定下来。


29.png


在最后一次穿越前,黄雨萱时空里的李子维告诉黄雨萱,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太想要改变这一切,才会导致这些事情一再的发生。


所以这次,黄雨萱只需要让陈韵如活着度过小年夜就好了,不再那么用力,是因为需要一些时间,要给陈韵如的成长一些时间。


当黄雨萱来到陈韵如的时空后,她对自杀前的陈韵如说道:


“我知道这一次不管怎么说,怎么做,都没有办法改变你的决定,我只是想跟你说,这一次我不会阻止你,也不会想要有拯救你的念头,这次我唯一会做的,是相信你。


30.jpg


她不再要求陈韵如“再努力一点”“再坚持一下”就好,而是真正去触碰、去理解陈韵如的不得已,相信她这么做一定有她的理由,毕竟不到被逼不得已,没有人愿意去走上这么一条路。


只有这一刻,陈韵如才是真正“被看见”了。


31.jpg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很多时候,深陷泥沼的人并不需要带有条件的评判,例如“只要你……就能……”、“再……一点就好了”,这些话语背后的潜台词是:“现在的你还不够好,现在的你是有问题的、不被允许存在的。你需要改变”。


他们需要的,仅仅只是被看见。


这样的“看见”里,带着的是爱,而不是评判。当评判的声音出现的时候,所有的爱就消失了。


醒来之后的陈韵如想着黄雨萱的话,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糟,是因为她感受到了内心有爱着的人,自己也被人爱着。


32.png


这就像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说的:


“人类可以经由爱而得到救赎。我了解到一个在这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仍有可能在暝想他所爱的人时尝到幸福的感觉,即使是极短暂的一刹那”。


也正是《想见你》的编剧在采访中提到的这部剧的核心:


“悦纳自我,才是真正的救赎”。




小结

陈韵如终是在理解与爱中走向了光明的未来,我们也终归会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当我们走进生活中,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着陈韵如的影子:我们没有长得很好看,也没有很受人追捧,每天平平凡凡做着自己的事情,看到厉害的人也会有点自卑——“要是我像Ta一样就好了”。


然而,请你始终要记得,就是像我们这样平凡的人,也是值得被爱的。就像我们此刻爱着那个敏感自卑的陈韵如一样,也要深深的爱着自己呀。


“唯有你也深深

爱着自己的时候,

自己为自己未来的

打拼才有了意义。”


33.jpg


最后,对于这样的陈韵如,你怎么看呢?


在陈韵如的身上,你又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快去看看这部《想见你》吧!


也欢迎来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故事哦~


-END-


编辑 | 芥末酱

排版 | pluto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 | 腾讯视频 网络


参考文献:

[1] 《越洋情书》,[法]西蒙娜·德·波伏娃,楼小燕,高凌瀚 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2] 《小王子》,[法]圣埃克苏佩里 著,周克希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 《存在与虚无》,[法]萨特 著,陈宣良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 《狄金森诗选》,[美]艾米莉·狄金森 著,江枫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 《追寻生命的意义》,[奥]维克多·E.弗兰克尔 著,何忠强,杨凤池 译,新华出版社,2003.

[6] 《西西弗神话》,[法]阿尔贝·加缪 著,何忠强,杜小真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4.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