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除夕之夜燃放烟花爆竹
是一个古老的习俗。
爆竹,就是鞭炮,传说最初放鞭炮是为了吓跑每到正月就准时出现的怪兽“年”。于是,放鞭炮从此有了驱邪避凶的神奇作用。
爆竹声响,气氛到位,恐惧从心里消除,快乐占据了C位。
在谈“获得安宁”之前,
我们先对能够影响它的“恐惧”,
这个平时再熟悉不过的词做一个定义。
1
恐惧:一种自御反应
”
01
恐惧的心理学定义
在心理学中:恐惧,是一种基本的情绪状态,是企图摆脱或逃避某种情境而又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害怕,它是对特定刺激事件采取的自御反应。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常常对不明白的东西、事物的改变、公众批评产生恐惧。
02
“恐惧”是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东西产生恐惧?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把注意力放到了大脑上。
人的大脑皮层拥有成千上万根神经,当危及生命时,在所有信息汇集的大脑最表层区域,就会形成一种不安宁状态,并进一步向大脑的更深层区域扩散,最后抵达人体控制激素分泌的区域,导致“紧张激素”的加速释放,我们因此感到恐惧。
科学家认为
恐惧反应是由位于人脑深部、呈杏仁形的脑扁桃体控制的,其腹内侧额叶皮质层对维持恐惧的消除过程有重要作用。
一旦产生恐惧的生理反应,一种自我保存的本能便促使主体产生趋利避害的心理反应和选择。
《心理学辞典》也指出了恐惧心理的起源:
“恐惧是在个体的生物生存或社会生活受到威胁的情境中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以实际的或想象的危险的源泉为目标的。”
当个人遭遇到利害冲突、灾难或灾害等情景因素,只要使人感到无力应对、摆脱或避免,就可能产生恐惧。
传说中的怪兽“年”能让人产生恐惧,显然是因为它听起来或看起来凶猛可怕,让人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恐惧”相当于一个警报器,告诉人们危险逼近,必须提高警惕,不能贸然行动。毕竟武松只有一个,虎口的盘中餐数量庞大。
但是,人们终究是要展开行动的。试想,你能生活在一个警报声一直响起的环境中吗?长期陷于恐惧之中的人会身心俱疲,倘若无法解除警报,最终就会将“威胁”变现,生命走向殒灭。
火警响起提醒我们安全疏散、找灭火器灭火,要让“恐惧”和“威胁”消失,我们必须做点什么。因此,面对怪兽“年”,古人选择了“放爆竹”,然后意外的发现,怪兽也感受到“威胁”,害怕地逃跑了。
2
想要安宁,
所以有节日习俗?
”
01.万圣节前夜
在外国,也有一些节日习俗因恐惧而生。
两千多年前,凯尔特人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他们认为10月31日这一夜也非常特殊。当时人们相信,亡魂会在万圣节前夜回到故居地,并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活着的人惧怕亡魂来夺生,于是就把自己也打扮成妖魔鬼怪,让鬼魂认为是同类,不来骚扰。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万圣节前夜穿着各种搞怪服装。过去这么做是为了解除恐惧,现在则成了欢乐的代名词,西方人乐此不疲地参与这场最初因恐惧而生的狂欢。
02.妈祖信俗
不仅是节日习俗,一些民间信仰、神话传说的产生也源于恐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认为:“最早的造神者,就是恐惧。”
妈祖,亦称“天妃”“天后”,俗称“妈祖婆”,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妈祖信俗”在拥有多个沿海港口的福建盛行,并在2021年11月入选“福建文化标识”。
“绕境巡安”是“妈祖信俗”的活动之一,寓意便是通过妈祖出游绕境来“扫荡妖氛”,庇护合境黎民平安昌盛。“妈祖信俗”能在民间长盛不衰正是源于人们对灾难的恐惧。
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曾说:“恐惧是创造诸神的前提。”读到这里,你又想到了哪些守护神呢?
3
狂欢、习俗、造神,
想要安宁还能做什么?
”
“造神”和“放鞭炮”是古人积极应对恐惧的策略。如今,“放鞭炮”已成为一种娱乐方式,寄寓着驱邪避凶的愿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不像过去那样恐惧大自然中的事物,虽然大多数人还是不敢直接触碰蛇、老虎、狮子这些凶猛的动物,但我们知道他们存在于深山老林之中,不出没于高楼之间。这些过去让我们十分恐惧的野兽,有的被驯化成了宠物,有的则在动物园里供人们观赏。
现在,我们常常害怕考试成绩差,因就业、升学感到煎熬;或者担心工作不顺利,时常因能否升职、加薪焦虑。这些都使我们感到不安宁,对快乐的敏感度下降。
现代生活中,“对于不利事件的恐惧”逐渐占据上风。这种恐惧情绪容易转化为焦虑感,像幽灵一样缠绕着我们,如果无法消除,便会积郁成疾,很难感受到幸福。
现在,我们也可以在大脑里“放爆竹”,尝试将恐惧和焦虑一并消除,让安宁重归于心。
既然大脑表层汇集着所有的信息,我们便可以将使大脑产生不安宁状态的信息“炸裂”、清除或者用另一种替代。
在心理学中,这便是认知疗法,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改变认知需要转换思维,而语言正能起到塑造思维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
1
用“虽然XXX不好,但是......”
替代“因为XXX不好,所以......”
在一场比赛中,A是第二名。
A说:“因为没有拿到第一名,所以我的努力都白费了”。
显然,使用因果逻辑强化了A对于“第一名”的重视,使他无法享受“第二名”的快乐。
如果使用转折逻辑,A可以说:“虽然没有拿到第一名,但是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比赛经验”。
相较因果逻辑,使用转折逻辑放大了过程中的收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错失冠军的失落。在接受事件的结果后,对于心理的修复重建,“虽然但是”的转折逻辑比“因为所以”的因果逻辑更为适用。
2
用“我还可以......”
代替“我不可以......”
在因为某个事件遭受身体或心理上的打击时,我们可以尝试用“我还可以”替代“我不可以”。这样的语句可以减小消极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布里在巴黎的一次音乐会上,小提琴的A弦忽然断了,观众一片哗然,此时观众的心里想的大概是:“断了一根线,他还可以演奏吗?”
面对可想而知的质疑,布里没有用弯腰道歉回答“弦断了,我不可以演奏了”,而是用接下来精彩的表演告诉观众“还有三根弦,我还可以用它们演奏”。
一念之间的想法,而这样的想法在脑海中也只有一个字的区别,但却是完全不同的走向。
“我还可以”暗示我们还能去做一些有益的事,从而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结束语
蒙昧时期的人们面对神秘的大自然,就像幼稚园小朋友被关在小黑屋一样,感受到恐惧是他们的常态。
为了生存下去、安居乐业,他们必须做点什么去对抗心中的恐惧。
“放爆竹”和“造神”都是应对恐惧从而重拾安宁的策略。
时代变迁,远离蒙昧的现代人同样需要在大脑里“放爆竹”,清除给我们带来恐惧和焦虑的杂念,装入一些激活安全感的信息。
记住下面这两句话,让我们一起远离恐惧与焦虑,靠近快乐与安定。
虽然恐惧并不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但是它能让我们对威胁自身的事物保持警惕。
在让我们恐惧焦虑的事件面前,我还可以用“虽然......但是......”“我还可以”去转变思维,获得看待生活的新视角。
大年初一,新年已至,
祝大家兔年大吉!万事胜意!
新的一年,要记得常用
“虽然......但是......”/“我还可以”
与恐惧、焦虑和解,
让安定感占据C位哦~
你是否也有缓解恐惧、
轻松获得安全感的小妙招?
快到评论区分享给大家吧~
END
编辑|墨心
排版|水水
审核|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网络
参考文献:
[1] 王一牛,罗跃嘉.突发事件下的情绪与行为Ⅱ:恐惧与从容[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03):56-57.
[2] 周斌.恐惧心理与文艺表达[J].当代文坛,2014(01):164-167.
[3] 《万圣节对孩子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讨糖捣蛋”》,https://new.qq.com/rain/a/20221031A05KGW00
《人生中,没有什么可惧怕的事情,只有应该解决的问题》,https://www.sohu.com/a/377052821_12006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