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 为什么我们需要分享欲?

2023-05-07 00:48:23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0.jpg


1.jpg

我跟你说,今天我姨妈又开始唠叨了,好痛苦啊。


2.jpg

哎,我这边也是,动不动就开始学业攀比。

20:43

1.jpg

看!在老家放烟花嘞!


1.jpg
3.jpg


好美啊!

2.jpg



正值新春佳节,走亲访友的你们,对以上对话是否熟悉呢?


4.jpg


刻在“春节基因”里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唠叨,被疫情阻挡而久未感受到的年味……各种不同的情绪,被我们不约而同地扔进了一个或多个无需分类的“垃圾桶”里。


这些“垃圾桶”,或许是兄弟姐妹,或许是闺蜜和伴侣,但一定会有那么一个通讯工具的另一端,成为你的分享对象。



5.png
6.png


1:)归属需求

7.png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动机由人的需求决定,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


分享的本质其实是渴望得到回应,期望能够与他人产生共鸣,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同,避免自己产生孤独情绪。


这其实是人们的归属需求,即个人对友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在基因里便带有求同性,我们渴望亲密的感情关系,希望得到爱,希望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这便是人所需的归属感。


8.jpg


分享并非“单向传播”。曾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我当然不关心云是什么形状,也不在意路边的奶茶店开没开门,更不觉得饭煮糊了有什么可拍照的,所有跟你讲过的那些无意义的事情,本质上都是希望你能参与到我的生活里来,和我保持爱意的连接。


简单的回应是倾听,高级的回应是共情。分享本身就是热情与爱。


2:)对“理想的自我”的追求

1986年,心理学家Hazel Markus和Paula Nurius指出:“现在的自我”和“可能的自我”是有一定差距的。



“可能的自我”的概念


9.png我们想要变成的理想的自我
9.png我们能够变成的自我
9.png我们害怕变成的自我



第一种“理想的自我”其实就是我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自我。


研究者指出,作为可能的自我的代表,它与现实并没有任何关系。重点是,我们脑中描绘出的可能的自我,以及分享符合自己特质的信息。当我们用这种模式分享时,有时分享的内容象征了理想中的自我以及我们想要成为的自我。


分享欲也是表达欲的一种,分享的事物往往与我们自己的认知挂钩。


我们需要回应的同时,也表达着自我,例如,“我对某个事物有着强烈的热爱”“我对某个人做的某件事嗤之以鼻”。在分享中,我们表达着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通俗地说,便是“传达三观”,在分享中通过自我的表达、认同的获取来帮助建立“理想的自我”。


10.png

11.png


01.

12.png

减少在等待时间中的内耗


分享欲是一种喜欢的信号,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回应别人的分享,其实是一件需要时间与精力的事。当关系中某一方的分享欲强过另一方太多的话,双方的价值体系就会发生倾斜。


分享关系也是需要维护的,这不代表我们需要陷入“我这种拥有过盛分享欲的人真不好”的内耗,而是代表我们需要和分享对象进行沟通,需要觉察自己的分享是不是太多了,是否让对方感觉到应付不来了,给对方造成了压力。


13.jpg


分享欲是靠回应来延续的。没有人会希望犹豫了很久敲下的一些文字得到的是冷冰冰的回答。分享的本质是希望得到反馈,那么在分享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等待反馈”的过程,越是在意,分享者便越是处于价值体系的低位,被“是否能得到回应”这件事操控情绪。


等待对方反馈的过程中,我们渴望对方的回应,甚至被焦虑不安的情绪操控,这或许代表我们对这段关系不够有信心,或许是我们的自身性格缺乏安全感,也或许是对方不懂得如何回应。


然而,“是否能得到反馈”是一个结果,那么在结果还未出来之际,尽量避免自己陷入等待时间中,不让自己被未知的结果操控情绪。在等待过程中,适当转移注意力,不失为减少焦虑感的一个好方法。



02.

12.png

学会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作为分享者,要不要选择这个对象作为分享、分享什么事,是我们的课题;而对方怎么处理对我们的反馈,会不会让我们失望,那是对方的课题。


倘若被分享者从来不看动漫,你与对方分享大量动漫的内容,对方可能不一定是故意给予你敷衍的回应,而是对方真的不知道回应什么。我们并不能在此分享对象上收获需要的情绪价值,那么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14.jpg


冯唐曾经说过一句话,“世间万物,很大一部分事,归根结底是两件事,一件是 ‘关我屁事’,一件是 ‘关你屁事’。”


学会课题分离是对于分享欲过盛者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明确对什么人分享什么事能够得到较多回应,是分享过程中聪明的表达。



最后,希望新的一年,你能不吝对所爱的人分享和表达,希望你的快乐和难过都能有回音,希望你在热烈地爱着对方的时候,也能被对方热烈地爱着,希望你所有竭尽全力的奔赴都是双向的,希望你能拥有“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幸福。


-END-


编辑|Remii

排版|挽挽

审核|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今天也会有好事发生 网络


参考文献:

[1] 简书:阿德勒的“课题分离”

[2] 简书:用户心理研究——人们为什么愿意分享?

[3] 数英:人性解读 | 我们为什么愿意分享?

[4] 知乎:分享欲太强真的会给别人造成负担吗?


8.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