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 “你家孩子真懂事啊”

2023-05-07 00:54:25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0.jpg



春节期间,

被父母拉着到处走亲访友的

我们中的大多数,

似乎一改在父母、好友面前的“狂放”姿态,

变成一个文静、乖巧、不善言语的孩子,

屡屡收获“懂事”的称赞。

1.png2.png



亲戚面前的你

父母朋友面前的你



3.png




4.png

1.假性自体是什么?

自体的概念最早于1945年出现在精神病学家Winnicott的著作中。直到在他去世前一年,在一封给他的翻译者的信中,他明确提到:对于我而言,自体并不是自我,而是,那个是我,而且仅仅是我的那个人。


我们的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虚假”。根据Winnicott的说法,那些采取礼貌态度、遵守所有规章制度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虚假。一到不熟悉的人面前就会变得“懂事”,这其实就是假性自体的一种,也可以称之为「假我」


5.jpg


在Winnicott看来,一个虚假自我很强的人的大部分努力都是面向现实的理智化,通俗地说便是——你做的事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例如,有些人结婚并不是因为真的爱对方,而是认为对方是现阶段婚姻中的最佳对象;有些人选择某份职业并不是因为真的热爱,而是这份职业能够满足自己父母的需求。


所谓的“假我”,就像人格面具,或多或少地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里。


就如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时的“乖巧懂事”型人格面具,在陌生的环境里,受到一定的防御机制影响,我们下意识地隐藏自己真实的模样,根据他人期待的形象来调整自己,隐藏或缩小自己糟糕的一面,表现或夸大自己好的一面。



2.假性自体怎么形成的?

在Winnicott的视角,假性自体的形成,与原生家庭有极大的关联。


他认为,在生命的最初,婴儿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自体感受或者说存在感的,他会通过镜映的方式,从妈妈的脸部表情、拥抱、抚摸等身体动作,或者是妈妈的语言中感受到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会形成一个短暂的自体感受,也就是:我是安全的,我是好的,我是被爱的自体感受。


6.jpg


如果在孩子人格的形成时期,父母传达给孩子的常常是不快乐的情绪,这对孩子而言其实是一种创伤。


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会觉得自己有责任让父母高兴起来,于是,孩子去顺从父母的需要,不麻烦父母,甚至尽量让自己保持快乐去逗父母开心。孩子被诱惑去顺从,于是出现顺从的虚假自体来响应环境的要求,而孩子似乎也接受了这些虚假自体。


这种顺从,将导致孩子与真实自体保持一种隔离状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讨好型人格”的性格特征。这种类型的人,或许从小便是懂事、乖巧的孩子,不会轻易向最亲近的人表达自己的诉求。


他们不会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高兴,即使别人看到了他们的价值。对他们而言,是他们的假性自体实现了成功,是他们的假性自体被别人看到价值。


他们的真我被困住了,经历着一种自己也无法理解的绝望。





7.jpg 8.jpg



9.png




01

10.png
11.png




12.jpg

CAUTION

13.jpg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的首要任务是修复无效却深刻的内在经验——通过识别、阐释、肯定那些曾被否认的情感状态。


长期的否认或拒绝情感状态,会使一个人与他的内在活力与主观能动性失去连接,甚至是丧失自我统整感与自我存在感。


因此,促进自己进入自我意识,增强内外在的连接,提高个人整体、真实和鲜活的存在感是很有必要的。这类经验被心理学家Stolorow称为是“自我界定”(self-delineating),即治疗关系中的“自体客体”功能。


自体心理学的开山鼻祖Kohut把“自体”和“客体”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创造了“自体客体”这样一个词。那么“自体客体”到底是什么呢?

14.png


客体,是可以主观感知到的事物。而上述屡屡提到的“自体”,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的核心精神力量。


好的“自体”是“内聚性自我”,即自我有一个向心力,保证心灵的每个部分向内聚合,形成“我很好”“我还不错”这样的观念,是自信、稳定的自体。而不够好的“自体”是虚弱的。当我们没有一个稳定的、连续的自体,人就会像浮萍一样漂浮不定,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帮助我们的工具,也就是“客体”。


Kohut认为,生理人(physiological man)需要在包含合适的营养物质、氧气、温度等支持性物理环境中存活,而心理人的存活则需要回应性和支持性的心理环境。

 

因此,自体客体就像一个“精神奶瓶”,在身体之外供给自己营养——人类普遍需要的“心理氧气”。


基本的“自体客体”的需要有以下三种:


15.jpg


① 镜映需要(mirroring need)需要感受到被承认、被接受、被认可、有价值,尤其是当向重要他人展示自身某些重要方面的时候。


 理想化需要(idealizing need)需要体验到自己是受钦佩和受尊重他人的一部分并受其保护;需要有机会被接受并融入稳定的、平静的、有力量的、智慧的、有保护性的他人,这个人被体验为拥有主体所缺乏的特质。


③ 孪生需要:也可以理解为“另我”需要,需要有一个和我相似的人,能与我彼此充分理解。





因此,结合上述,找寻真性自体时所需的“心理氧气”,通俗地说便是认同感、抱负心、理解。我们需要这些情感状态,使自己逐渐进入“自我安抚”的意识,让心态归于平静。慢慢地,通过找寻自己的特点、优点,逐渐找回自信,从而重新踏上“做自己”“爱自己”的道路。


所以,多夸夸自己吧,你已经做得很棒啦!




02

10.png
16.png


17.jpg18.jpg




当谈及心理问题时,我们总会得到“接纳真实的自己”的答案。那么,具体的“接纳真实的自己”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Shelly Carson和Ellen Langer深入研究了自我接纳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她们指出,一个真正自我接纳/自爱的人,具备以下这6个方面特质:




19.png


① Ta有能力、有意愿让他人看到自己真实的一面。

② Ta对自己做出的评价是恰当的、适度的。

③ Ta有能力接受过去犯下的错误,无论是那些真实发生的错误,还是Ta主观上认为是错误的错误。

④ Ta不会将个人价值建立在社会比较的基础上。

⑤ 在Ta对自己的认知中,自我形象是丰富的、充满可能性的。

⑥ Ta能够为自己的个人世界承担责任。



20.jpg

首先接纳真实的自己,需要接受自己真实的感受,无论是开心、难过、厌恶、嫉妒……明确任何情绪都是可以发泄、不被隐藏的。


从人格形成的观点上来说,人其实没有优缺点,而只有特点。接受自己每时每刻无论是好或是坏的所有情绪,与其共处。即使在接纳自己时会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也能够明白这只是自己当前的某种需要,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未来停止它。




其次,接纳真实的自己,需要专注自我。真正自我接纳和自爱的人,不会因为他人是谁或拥有什么,而感到个人价值被削弱。尽量避免凡事与他人比较,而做出不必要的自我苛责。


21.jpg




22.jpg

最后,接纳真实的自己,需要掌握对自己生活的“所有权”。有勇气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责任,既不自欺欺人地放纵自己、放弃为好好生活付出努力的念头,也不通过自我苛责去伤害、攻击自己,消耗内在的情绪资源。




23.png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活成什么样,取决于我们自己。

希望新的一年,

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自己的

人生目标感与意义感,

活出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生。

24.png


   END  




编辑|Remii

排版|挽挽

审核|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pinterest


参考文献:

[1] 简单心理:明明一切都好,我却体会不到幸福与意义|什么是“假自体”

[2] KnowYourself:接纳自己会不会使人“不求上进”?|「爱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

[3] 知乎:假性自体和真性自体

[4] 《万千心理·自体心理学导论》, [美]彼得·A.莱塞姆 著,王静华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7.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