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狂飙》糟糕!我怎么不可自拔地喜欢上大反派了

2023-05-07 01:43:43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0.jpg


1.png2.png


近日,热播剧《狂飙》占据了各大平台热搜,在豆瓣上的评分更是一路攀升到了9.1的高分。新春伊始、正值年关的档口,《狂飙》中的主角高启强成了诸多家庭饭桌上的火爆话题。


3.png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高启强”,何许人也?


2000年的阿强是人尽可欺的鱼贩,在权势场中被“逼上梁山”;


2006年的强哥初露锋芒,认泰叔为干爹,当上集团董事长;


2021年的他彻底黑化,鱼肉百姓,肆意暗杀……


4.png


高启强当初有多卑微,后来手就有多黑。


然而,随着剧集的播出,讨论区奇怪得令人啼笑皆非。观众们“忧启强之忧,乐启强之乐”,甚至开玩笑的转发启强读的《孙子兵法》,戏谑地评论一句——“读孙子兵法,品启强人生”。


5.png


对于这样一个大反派,观众究竟为什么频频发言:“即便高启强再坏,我也恨不起来”?

6.png



7.png

「 叙事传输 」

(Narrative Transportation)

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Green和Brock提出,释义为“将认知、情感、想象传输进叙事世界”,即受众以沉浸式体验改变认知与态度的过程,会产生负面认知反应减少、对主角喜爱和认同、临场感及强烈的情感体验等作用。


简单来说,就好比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旦沉浸在其中,现实世界就会被我们甩到脑后,一心一意地关注你所看的电视剧所构造的故事中去,甚至能对故事中描述的场景产生近乎真实的心理表现。


沉浸在“启强人生”中的我们,高度将自己代入主角,实景体验了一把由辛酸到扬眉吐气的过程,在虚构世界里,现实世界的规则或多或少就被我们抛之脑后。


8.png


此外,导演徐纪周曾在接受采访时解释称:


“很早就希望用古典三幕剧的形式来拍摄电视剧,像话剧《茶馆》《天下第一楼》一样,勾勒时代群像。”

「 三幕剧 」

9.jpg

三幕式的拍法能让戏剧冲突非常浓烈,人物关系更加极致。对于观众来说,更是能一路陪伴角色升级打怪,沉浸体验角色的一生。


当如错综复杂的现实如《罗生门》般各执一词,观众所看到的一个面向便被无限放大。


高启强作为主角,观众完整看到了他“怎样成了这样”,比起其他脸谱化的黑恶大boss,他更像是我们身边一位一步错步步错的朋友,与其谈憎恨,不如说痛心。


10.png
11.png



12.png


我们所“恨不起来”的高启强,无法脱离狂飙的叙事宇宙。影视这样一种特殊介质,让观众的情感与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解放。


于是,狂飙世界的高启强轻而易举得到了观众的「共情」与「同情」这样一场错位投射的结果,便是“恨不起来”高启强的诡异现象。



a.共情(empathy)

「 共情 」

13.jpg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意为“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把握对方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对方”等。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看高启强,正如陈寅恪在阐释学上的论断:


“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了解”

即“Do not take something out of context”;


“同情”

即“stand in someone's shoes”。


当我们与高启强同生死、共患难,设身处地的经历他的经历,感受他的感受,自然体会得到他不得不如是的四面为难,进而引发高度的共情心理。


14.png


于是,对于《狂飙》中的高启强,我们不再一味憎恶所谓“坏人”,而是有了更丰富的情感态度。在这时,我们不禁想起传世经典中的精辟论断——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高启强”不仅仅是脸谱化的好人/坏人,作为一个符号,“高启强”更是他周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5.png


此外,剧中“高启强”本身的形象设置,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他和土豪徐江不同,在一夜暴富后,从未染上暴发户的恶习,不玩女人不酗酒,案头常放一本《孙子兵法》,甚至给自己请了外教学英语,给手下也报了商学院的班,学金融管理。


16.png


在经营事业之余,他爱妻爱子,到老也常念妻子是他这辈子唯一的女人,对待继子可谓是慈父情深,给予了他无限包容与爱护。这表面一切的一切都契合着观众对于一个“好人”的期待,剧中对高启强堕入黑恶“动机”的展现也可谓入木三分。


17.png


也难怪徐忠查到最后,也吐露心声:


“我们的社会当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分配,导致了基层百姓觉得,如果不靠非法手段,是无法实现致富的。所以就有了铤而走险的一些人出现,他选择了另一个方向”。



b.同情:“败犬效应”与“替代强化”

「 败犬效应 」

指一定的条件下,当一个败者(由于社会压力、群体文化、某种鼓励机制等因素)被证明实力确实不如胜利者时,会被人们认为实力更高,人们对这样的败者也往往持有较高的评价与同情,更愿意不求回报地施以援手。


观众接触到的高启强,恰恰应验了“败犬效应”。

 

他13岁父母双亡,只换来500块的抚恤金,从小“当爹又当妈”照顾弟弟妹妹,靠经营鱼档维系一家的生计,活的卑微而挣扎,连极力护住弟弟、妹妹都力不从心。在京海这样的人情社会中,他无疑是体系中最底层的人。


然而,高启强又是个头脑聪明、思维缜密、心理素质强大的人,在被权势反复蹂躏后,他一路摸爬滚打,开始工于心计、善于钻营,终于在一个权势交织的世界跪拜陈泰为干爹、暗杀程程、篡权建工集团,从一个鱼贩子混成了人人敬畏的黑社会老大。


18.png


正如百年前杜月笙的话:


“我是一条泥鳅,你们是鲤鱼,你们修炼五百年就能去跃龙门,我要先修炼一千年修成鲤鱼,再修炼五百年才能去跃龙门,关键是我不能有任何闪失,一旦有闪失打回原型我就又是泥鳅,而你们还是鲤鱼。”


社会评价体系将他们打压到了地狱,他们困兽搏斗,铤而走险,看似赢得人间富贵,实则不过镜中花、水中月。


然而,就算通过非法手段,今非昔比的逆袭也是事实。


观众在观看这样逆袭爽剧的过程中,完成的是班杜拉提出的“替代强化”。


「 替代强化 」

指通过对榜样进行强化,来增强自身的力量。


对自我效能感的追逐使观众自然而然的更愿意代入高启强视角,从而引发更高水平同情。


19.png

 

当我们逐渐“神入”枭雄高启强,人物下线难免为其神伤。但请别忘了,社会现实从来是林林总总的罗生门现象。


每一个视角的碎片连缀成了所谓的“真实”,故事中不该只有高启强,还有为正义坚持终生,也落魄终生的安欣,隐忍不发、献出生命的李响,更有万千形形色色的人民群众,在京海这个裙带社会中丧失自由与解放、变得唯唯诺诺,吞声踟蹰不敢言。


回顾马恩选集,当我们以全人类的视野再看高启强的称霸一隅时,顿时高下立判。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459-460页


诚然,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改革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但也正如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所说:


“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

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青春正当时的“我们”该怎么做,也许正是这部《狂飙》想要传达给我们的。


20.png


互动

图片

最后,无论有没有在看《狂飙》,相信你一定对这样的“高启强”有自己的看法吧~欢迎来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 END -


编辑 | 芥末酱

排版 | Cylin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源 | 网络

参考文献:

[1]《金明館叢稿二編》,陈寅恪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德]马克思/[德]恩格斯 著,人民出版社,1995.


2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