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 父母对我不赖,但我们注定是精神上的陌生人?

2023-05-07 02:14:44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0.jpg

1.png


2.jpg

爸爸

中午吃饱了吗?


3.jpg

嗯。



微信图片_20230507022628.jpg

妈妈

最近天气转凉了,衣服够穿吗?


3.jpg

还好,够的。



2.jpg

爸爸

有空多辅导一下你弟,他太不让人省心了。


3.jpg

好的。


微信图片_20230507022628.jpg

妈妈

最近学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吗?


3.jpg

要不就在教室,要不在宿舍,要不在饭堂,也没啥有趣的,还要赶无尽的ddl😭😭


微信图片_20230507022628.jpg

妈妈

噢,那你忙吧,注意休息。


图片
7.jpg



你是否时常有这样的困惑:跟父母聊天之前,想要跟他们分享今天的日常,倾诉内心的感受,但是真正跟父母聊起天来,就不知不觉地感到烦躁,不知道该怎么接父母的话。甚至感觉彼此永远处于不同的频道,仿佛精神上的陌生人,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8.png

1

父母眼中的你

在父母眼中,你始终是个孩子。如果没有了他们的经验指导,你就无法独立处理复杂多变的问题。只有听从他们的安排,你才能生活得幸福美满。在某种程度上,父母会把他们的幸福感和认同感和你绑定在一起,你的幸福就是他们的幸福,你的成功就是他们的成功。


因此父母通常对孩子具有高期待,为了实现父母期待的目标,孩子就得遵从父母的安排。这与梅兰妮•克莱因提出的「投射性认同」不谋而合,即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做出反应的行为模式,这也会影响孩子之后的人际交往模式。


9.jpg


而且,几乎从小学开始,父母从小就给我们贴上各种或好或坏的标签,预判我们日后行为的结果,即对孩子的角色产生固化。好比一句俗语:“三岁定八十”。这不是个别家庭的特例,而是大部分家庭的共性。


因为你做错了一道题,就呵斥你为“笨蛋”;因为你曾经上当受骗,就认为你以后也不懂得分辨黑白是非;因为你小时候很调皮、沉不下心,就认为你日后定不能成就大事。也许,父母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却无意识用言语伤害了对方,抹杀了孩子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由于害怕再次被伤害,孩子也不敢向父母袒露自己真正的情绪感受,而是选择迎合父母,做他们眼中的“乖孩子”,或者更加肆意妄为。

《都挺好》中的苏明哲,从小被父母贴上“优秀”的标签,身上肩负着给家里光宗耀祖的重任。后来失业后,明明家庭困难,他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在家人面前维护自己的“优秀”形象,要接父亲来美国养老。话说得十分漂亮,但自己又没有那个实力,最后弄得父亲失望,媳妇抱怨,弟妹也都不看好他。想必他也十分无奈,却无从述说内心之苦。

“我到底是按照父母期待的方向走,还是勇敢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如果忤逆父母的期待而执着己见,可能会愧疚不安,但精神得到释放;如果放弃自己的追求而选择顺应父母,可能体验不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失败了也宁愿佯装“自己一定能行”。


因此,父母对孩子角色的固化使彼此在精神上渐行渐远,当我们情绪崩溃时,我们不敢与父母诉说,害怕父母谴责我们过去选择的失败;当我们想要分享自己选择的生活时,又害怕父母在其中“挑刺”。


10.jpg


2

你眼中的父母

作为孩子,你永远把他们当父母看。每次和父母吵架或冷战时,你总会存在一个潜意识,似乎因为他们是父母,所以对你做的任何事情和想法都应该有理解的能力和自觉。


然而,尽管父母是与我们血缘至亲的人,却无法时时刻刻知晓我们内心的感受。特别是当我们长大成年后,我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万事万物更新换代,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与父母一辈很可能存在脱节,比如在父母那个年代,吃饱穿暖就很好了,而我们可能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娱乐,爱好在微信、b站、抖音等平台上发表作品、分享日常。


11.jpg


在约莫二十年的亲子关系中,你似乎习惯了索取和被照顾,很少充当付出的一方,总觉得父母应该主动安慰自己。一旦你和父母发生了冲突,会认为责任在他们,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在反感父母给孩子贴标签的同时,你也可能无形中给父母贴上了“年老不中用”“唠叨”“过时”的标签。因此在与父母相处的时候,你很少会考虑与他们心平气和地沟通,而是开始暴躁起来。

图片

举个简单的栗子:

今年寒假刚回到家见到父母的时候,你十分开心,是家的感觉!过了一些天,你开始厌倦了这种生活:每天起得晚要挨骂,整天被父母催促找对象、找工作。当你想要跟父母认真谈谈自己的规划,但父母总觉得你不靠谱,此时的你,不想做过多解释,甚至对父母大发脾气。

图片
12.png

本质上,父母和孩子的矛盾,也许在于父母采用对待孩童的方式与孩子连接,而孩子则想要平等的尊重与独立。


仅有一方的努力是不行的,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父母之爱伟大且无私,但不应以自我奉献之名,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孩子追求独立值得鼓励,但不应忽视父母的辛勤付出,无情践踏父母的爱。


那么在面对亲子矛盾时,父母与孩子如何重建链接,拉近彼此的距离呢?


13.jpg


假如你的父母很爱你,但不懂得以何种方式与你聊天会比较舒服,你也希望与父母重新链接、成为知心朋友,不妨转换视角——抛弃父母与孩子的身份,重新向父母介绍自己(如你所处的环境,你生活和心理上的变化等等):


这个过程可能是循序渐进的。你可以从尝试向父母介绍你的学校、介绍你身边某个新朋友开始,尝试和他们说一说你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告诉父母你现在喜欢看哪个媒体的文章,会刷哪个大V的微博,让他们慢慢了解和走进你的世界。


渐渐地,也许让你特别难开口的某个话题,会在某一天被他们自然地接受。我们总是会认为,父母年龄比我们大,是照料者的身份,但是实际上,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第一次应对这些亲子间的问题和挑战。而且,大多数时候,父母与我们相比,信息的接收渠道也更加有限,在关系的处理上只能靠自己摸索。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亲子关系都能成功重建链接。首先,确认彼此都有重建链接的意愿,十分重要。如果父母强制独裁,不愿意倾听你的想法,最好的做法是尽量避免与父母正面对抗,专注于自身的社交反而让自己更有力量。其次,这种意愿不仅体现在口头上,更体现在行动中。倘若父母的口头允诺只是一层“糖衣炮弹”,最终目的仍是让你顺从他们的安排,表面上的重建链接也只是白费心机。


主动付出努力,尝试与父母重新链接,归根结底是为了你自己。我们在这世上如此渺小,如此孤独,父母是你可以尝试去链接、降低彼此孤独感的人。当父母尊重你的想法,你也能理解父母的忧虑时,也许就是时候向父母重新介绍你自己,也重新认识你的父母了。

14.jpg


END

编辑 | 雪人君

排版 | 水水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 | Ssebong Kim


参考文献:

[1] KnowYourself:我们为何与父母成为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你需要向父母介绍这个新的自己

[2] 知乎:“我要把你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人际关系间的投射性认同


15.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