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减肥不吃,却次次越减越胖; 说好的学一门外语,一周后还是从abandon背起; 说好的一个月看一本书,到月底还是只刷了手机; 说好的这学期开始好好学习,还是只有在期末前几天才认真看了教材; ...... 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和计划,却每次结果都不尽如人意,甚至止步于“从明天开始”。 研究发现,25%的自我改变计划会在立誓之后15周左右故态复萌,尤其是各种成瘾行为的戒制。 一边对自己相当不满意,一边又做不到改变自己。 这其中,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所做过的真的是徒劳的吗? 01 目标—— 对自我的期望过高
在进行自我改变时,有一个普遍的现象,被称为“虚妄企盼综合征”:人们在期望的状态迟迟达不到时,逐渐失去耐心,继而出现报复性的自我放纵。 出现这样的情况,通常是因为对自己改变后的样子期望过高,甚至于是不切实际。什么样的目标是期望过高呢?比如幻想在准备好英语考试后,自己就会从英语小白,变成自如地用英语与人交流的人。 虽然这样的理想状态的确存在的,但并不代表这样的目标会是一蹴而就的。 对应建议:分析自己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与路径是否相一致,付出的努力程度是否能对应该目标,以及目标是否太宽泛、不够具体。 比如,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这是一个终极目标,但它没法通过上几个月的情绪管理课就做到,而且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不适合作为当下行动的目标。上情绪管理课这个方法可以做到的短期目标应该是:能控制住情绪的频率比以前低,或者更具体地,从以前的一天崩溃一次改变到至少两天崩溃一次。
02 评估—— 完美主义思维阻碍 容易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通常是把自尊心看得很重的,认为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漂亮。他们一般很少搞砸过别人交予的任务,也收获过不少称赞,因而对自己的表现要求越来越严格。 完美主义对呈上一次漂亮的答辩很有用,然而对完成自己为自己布置的任务时,却是致命的。因为每当计划出现变动时,完美主义者会夸大其严重性,认为原定的完美已经被“污染”了,即便继续下去也没有意义,所以结局经常是中途放弃。 对应建议:在对计划完成度进行评估时,多看看已完成的部分,接受过程出差错的可能,把精力多放在修改计划上,而不是猛烈地自我批评。同样以减少情绪失控为目标,计划包括每日听一节情绪管理的课,其中一天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做成,先不要急着骂自己懒惰之类的话,而是寻找可以弥补的措施,比如放十分钟的冥想音频入睡等。
03 分配—— 心理能量透支
对于我们不习惯的事,要做到需要投入较多的注意力,而我们需要做出改变的事,自然是让我们从以往的习惯拽到不习惯、再慢慢习惯,在旧习惯→新习惯的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入更多的精力。 上世纪就有心理学家提出:短时间内,人类用于自我调节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在总的精力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自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此时我们若没有减少对其他事务投入的精力,势必会使得我们能量耗尽,导致什么都做不成。 另外,与人们常认为的“动力越大越能做成事”不同,心理学界认为,人的动机和成效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倒U型的关系,即,动机过低或过高都不如中等水平做得好(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所以,当自己能量不足、感到吃力时,不必再逼着给自己打鸡血。避免压力过大、减少无意义的精神消耗,可能更有助于实现理想目标。 对应建议:循序渐进地提高自我改变的难度,时间跨度拉大一点,改变自己不一定非要急促地达成。若是想短时间内达到改变的目的,那么则需要减少分配在其它事情上的精力。比如,计划每天下班后学习情绪管理,要么先从学习五分钟开始,待习惯养成后再延长成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要么一开始就学习三十分钟但在工作、人际的维系、精神内耗上减少投入。
04 认识—— 将瓶颈期误认为是无用功
无论是学习还是创作,都会存在着瓶颈期,也叫高原现象。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创作者,其最出色的作品无一不是从磐涅之中诞生的。当然,我们作为普通人,可能没有那么高的追求,但也同样会面临各个阶段的瓶颈。 从0分到60分的进步,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从60分到90分,便是需要三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90分以上便需要更多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然而,很多人意识不到这样的规律,只觉得得到的远不如刚开始取得的进步,将这一结果归结于天赋如此、自己太笨等等原因,从而带着沮丧放弃。 对应建议:对于长期备战的计划,当出现进步减小的情况,检查是否是面对的挑战、任务难度变大了?优先考虑加入新的方法、策略来解决进步幅度的问题,取代“我不如以前努力了”“我果然做不到”的想法。 比如,情绪管理学习只能做到每周只崩溃一次,而迟迟达不到每月只崩溃一次,每月比每周的难度更高,那么单单上课是否已经不足够?可以再同时看看抚慰心灵的书籍、电影等,或者养一只可爱的宠物等;当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时可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05 规律—— 心理潮汐作用
在研究人员的访谈中常发现一个规律:自我改变项目开启和推进的时候,通常是人们心情值达到谷峰时,而这个项目停滞或中止时往往是当事人处于心情低谷时。 在处于积极情绪时,我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愿景,所以更愿意改变,对自己能改变也更有信心、更有精力做出计划和行动。相反,处于消极情绪时,我们会丧失对很多事物的兴趣,信心也会缺失,更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 如果让心情左右了我们的自我改变项目,坏心情的我们放弃了改变,好心情下又重启,那么我们就会在“做还是不做”的反复横跳中使得计划一直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对应建议:心情低沉时不要做决定,需要先解决情绪问题再解决其它问题。人不可能一直处于积极的心态,像海水一样潮起潮落是很正常的,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减少消极情绪对我们项目的影响。 比如,今天上班被老板骂了后很生气也很沮丧,回家后对制定的学习计划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就尽量避免下决定,可以先临时减少今日的任务量,拉上几个朋友吐槽释放一下恢复平稳心情以后,再将减少的任务量一点点补回来。
06 防御—— 自我设障与逃避现实
当自尊受到威胁或认为可能受到未来的威胁时,人们会自动启动一些心理防御来保护自己的自尊。自我设障便是其中一种普遍见于自我改变时的防御行为。 自我设障是指当事人有意或无意地为自己的发展努力设置障碍,常见于低自尊的人身上。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为了避免被人评价为“天生愚笨”,而选择不投入努力,以“我没认真都能得到xxx,要是我认真做,肯定可以xxx”为说辞。 还有一些人,其做出自我改变的计划和行动是为了掩饰现实中的问题,忙于“提升自我”可以短暂逃避不愿面对的事。其实即便是为了逃避现实,也是在行动,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当事人感受到自己是在找借口时,会完全否定其意义,最后终止改变。 对应建议:更需坦率地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确实是个普通人,甚至哪怕不如普通人聪慧,但人的能力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哪怕基础薄弱,仍然可以做出提升。 接纳自己也可以有逃避的时候,也可以有不上进的想法,不必因为目的不单纯而否定自己的成果,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自我改变这事说易不易,但说难其实也不难,难以攻克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苛刻。 临床观察发现,我们总是纠结于“做还是不做”而不是“如何去做”,我们担心做了会如何,不做了会如何,做了做不好又会如何。大部分改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根源都是被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所影响。 但,越是巨大的改变就越需要长久战线,我们需要给自己更多的耐心,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山就那么高,能不能爬上去关键看你觉得你能不能爬上去。
互动 你在改变自己时有什么坚持下去的办法吗? 欢迎留言区分享~
编辑 | 瞎猫 排版 | 水水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 | NOMA 参考书目: [1] 沈奕裴.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M].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