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是矛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历时8年打造的强力超越之作,一出版即以洪水猛兽般的态势席卷了整个文坛。
董卿强力推荐, 莫言盛赞不已, 无数人读之落泪、掩卷叹息。
这是一个幸福和平的年代,“苦难”于大众而言不再是一个噱头,一种备受推崇的人生经历,就像余华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 《人生海海》也是一部血泪史、苦难史,主人公“上校”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半生背负着屈辱的骂名,颠沛流离、疯疯癫癫。那种苦,是打落牙齿再血吞的耻辱。 我们喜欢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宣扬苦难,追求苦难。除了为“上校”所经历的非人待遇而叹息,更是为那份坚守的“英雄主义”,心怀悲悯与释然的精神而动容。
世事无常,我们总该学着释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心理学的角度,走进“上校”那荣耀与屈辱交织的人生,学习那份从容隐忍的智慧吧!
“上校”原名叫蒋正南,但大家只称呼他为“上校”或者“太监”,几乎没人记住他的名字。 叫他“上校”,是因为他十七岁从军,当过国民党军队的上校;说他是“太监”,也没人清楚真相,就只是以讹传讹。小孩子经常偷看他的那个地方,好像还是满满当当、有模有样的;还有人叫他“疯子”,疯疯癫癫,不同常人。他的身上藏着太多的秘密,也被贴上了太多的标签。 解放战争结束后,“上校”刚回村里那会,各种风言风语的罪名把他涂成一个恶鬼,大家都怕他,避他,奚落他,猜疑他。人的心眼有多少,“上校”身上就有多少标签。 //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有这样的一句话: “除非你穿上一个人的鞋子,像他一样走来走去,否则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无休止的流言蜚语可以掩盖事实真相,也可以毁掉一个人,“杀”死ta生存的信念感、使命感。 那上校被漫天的流言蜚语打败了吗? 很显然,并没有。 在铺天盖地的流言中,上校并未迁怒任何人,反倒日子过得比谁家都舒坦。他向来不出工,不干农活,不做手工,不开店不杀猪,天天在家里看报纸、嗑瓜子、养猫,家里还总飘出撩人的鱼香肉味。当人们还挣扎在温饱线的时候,他不为琐事烦忧,不为生计发愁,生活得体面而讲究。 上校面对挫折时这种从容与释然的心理状态,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心理弹性」来解释。心理弹性源于拉丁词根“resilire”,意为“反弹”。顾名思义,就是像一根弹簧一样,在经历了逆境或创伤后仍能够保持或恢复正常的心理、生理状态。 心理弹性对个体的情绪反应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功能。Pietrzak等人的研究发现,拥有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同时具备充沛的心理资源,如平和的心境、高满意度的生活质量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障碍。 很显然,上校就是那个心理弹性较好,能够从容面对困境、流言是非,并且拥有清晰的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的人。 “标签”并没有成为他的生活负担,使他怨怼、消沉。相反,“我”的爷爷,村里公认最明是非、辨黑白、知荣辱、有知识的人,却因为儿子被背上“鸡奸犯”的污名而病倒在床,差点一命呜呼。 在社会生活中,心理弹性较低的个体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从而受到他人情感和思想的裹挟。他们更多的是在意别人的目光与感受,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判断。 最终,爷爷违背了道德的底线,与公安干部做交易,举报了一身清白的上校,最后遭受全村人唾骂,吊死在猪圈,草草结束了生命。 心有雷霆面若静湖,这是生命的厚度,是沧桑堆积起来的。你也许会说:这是文学艺术的加工,普通人难以企及,可能一辈子也经历不到。但我想说的是:上校的一生也是你我的一生。人生海海,潮起潮落、瞬息万变、世事无常,良好的心理弹性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对所处环境的积极适应。我们应该学习,也需要具备这种能力。
“上校”的人生是完美的吗?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完美无瑕的。他的前半生,是荣耀风光却又夹杂着隐忍的;他的后半生,在伤疤被揭露前过得还算平静舒坦。 他的伤疤,在于小腹上那八个屈辱的字。污秽不堪,难以祛除。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伪装潜入日军内部获取情报,他频繁出入妓院,被妓院老鸨献给了日本贵族女人。后因种种原因被多个日本女人在小腹上刻字,留下了他这一生都无法抹除的屈辱。 在那个年代,就是放在现在,作为一个男人,“以色侍人”,被女汉奸圈养,小腹被刻字。这样的过往,无异于扒光了衣服,被迫裸露在众人面前,尊严碎在地上,被人反复践踏碾压。 “我们无法去寻找到意义, 但我们可以创造意义。”
这是阿尔斯特大学的Sutton博士基于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给出的人生答案。 身体上的“残缺”,并没有阻碍上校的步伐,亵渎他的英雄主义。他继续做着地下党的工作,而后又重新拾起了那套手术刀,弃暗投明,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奉献,挽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很多次,即使有些伤员已经是半只脚踏入鬼门关,他也不愿放弃每一条生命,和死神殊死搏斗,人称“金一刀”。 他出生入死、忍辱负重,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是上天派来救人的神,上天怎么舍得我死?” 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生命同样并不具有与生俱来的意义,就像一张白纸,它取决于我们在精神和行为层面的建构。我们是否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取决于我们做了什么。 “人生海海,潮起潮落,你说那是消磨、笑柄、罪过,但那就是“我”的英雄主义。”挽救生命、为国奉献,这就是上校的英雄主义,是他用半辈子描摹出的生命意义,也是无数人为之动容的地方。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每一种心理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法降低痛苦、逃避痛苦,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义,领悟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成长。
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我们不能因此而逃避痛苦、郁郁寡欢,放弃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利。所谓“完美”,也许只是外界的期待。但我就是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你眼中的“我”。这样的我或许不太完美:绩点不算高,性格也内向,不温不火,脾气也不算好,甚至存在某些心理障碍。 但去除掉这些人格特质,我还是“我”吗? 伍绮诗《无声告白》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直面痛苦,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说,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他是天才,也是疯子; 他是英雄,是上校, 亦是任人猜疑的“太监”“鸡奸犯”。 就像书名“人生海海”一样,人生就像一片海,潮起潮落。你生命中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你也永远无法预测自己下一刻的局面,是生,是死,是苦海,是光鲜亮丽,是消磨,还是罪过…… 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勇气。我们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何积极适应,如何面对流言蜚语,如何直面痛苦、惨淡的困境,如何寻求生命的价值,获得自我认同感,全在于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 背负太多的东西,思想上有太多的顾虑,对前尘往事不依不饶,反而会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放下是饶过自己的智慧,时间终会让一切和解。 《人生海海》中,上校半辈子的起起落落,无数次的生死较量,生命的沧桑与厚度,坚守不变的英雄主义,并非小编三言两语就可言说评述的。 如果有时间,希望你能够静下心来,翻开这本书,从上校的人生经历中学习生活的智慧。 你读过《人生海海》这本书吗? 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或是收获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END-
编辑|小Jalen 排版|挽挽 审核|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pinterest 参考文献: [1] 知乎|关于生命的意义: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2] Pietrzak R H,Johnson D C,Goldstein M B,et a1.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tdeployment social support protect against traumatic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oldiers returning from operations enduring freedom and iraqi free-dom [J].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9,26(8):74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