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 你可以给自己一个大哭一场的机会

2023-05-16 00:21:53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0.jpg

1.jpg

近几年,在经历了发疯文学、废话文学、黛玉文学等热潮后,以“鼠鼠”作为第一人称的“鼠鼠文学”也悄然出世。


人们将自己比喻为“生活阴暗”的老鼠,认为自己的生活如同下水道中的老鼠一样不见光明,渐渐地,“鼠鼠文学”被网友与可爱的鼠鼠表情包结合,在网络上多用于“底层人”生活不美满、郁郁不得志的自嘲。


2.png
3.png

“家里重男轻女,鼠鼠我啊,从小就没穿过属于自己的衣服……”

4.png

“鼠鼠我啊,虽然成绩总是班上第一名,但家里没有钱给我读书,十五岁就辍学打工了……”


5.png

“鼠鼠我啊,生了一场重病,不知道还能有多少时日了……”


6.jpg


人们用“鼠鼠我啊”的句式为引,表面上看似玩梗打趣,实际上却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或者是难以启齿的故事缓缓道出。


这样一种自嘲和调侃的表达方式,像是一种“清醒着痛苦”的黑色幽默,折射着现实生活的失控与无序。

 

家庭、学业、工作、爱情、疾病……“鼠鼠文学”为人们的情绪宣泄打开了一扇窗,他们倾诉着、感慨着、发泄着,并从中获得片刻的喘息与难得的治愈,人们在“鼠鼠”的马甲下,放心地吐露着心声,找寻最真实的自己。

7.jpg


8.jpg



为什么

我们偶尔也

需要成为“鼠鼠”?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


有人会因为打碎一个杯子而深夜在被子里悄悄哭泣,也有人会因为错过一趟末班车而在公交车站抱头痛哭。一件水逆的小事,或许就成为那根压倒骆驼的最后的稻草,彻底击溃你的心理防线。


有人说,成年人的崩溃都是悄无声息的,不敢声张,不敢歇斯底里。似乎在“鼠鼠”这种类型的面具之下,人们才能放心大胆地表达内心中的各种情绪。


9.jpg


然而,情绪也需要得到宣泄。当人的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味憋着忍着不仅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倘若任由情绪决堤,反而容易激发冲动这一“魔鬼”,使你做出极端行为。


因此,情绪宣泄其实是一种重要的情绪管理。但值得注意的是,情绪管理并不等于压制情绪。


有不少人认为情绪管理就是将自己的情绪「压」住,当他们愤怒、悲伤、焦虑时,他们迫切寻求将愤怒、悲伤、焦虑这类情绪消除的方法。他们希望得到的,只是一种外在的、可以将他们的情绪打败的力量。


但实际上,情绪可以压制,但却不能完全「堵」住。


10.jpg


倘若压制情绪,所有被你拒绝、逃避的情绪最终都会在到达你情绪抑制的阈值时,以更加猛烈和具有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年人的崩溃似乎只在一瞬间”。


对于成年人来说,会“管理”情绪,但又不会“管理”情绪。大家总认为,作为一个成年人,因为一些自己所认为的“小事”而哭泣、发脾气,是一件很丢脸、很对不起人的事情。因此,更多成年人选择“积累”负面情绪。当发觉心里盛放负面情绪的容器快满了,承受得吃力了,才往外倒一倒。


但其实,我们偶尔也需要成为“鼠鼠”。


11.jpg


情绪管理不是为了让你逃避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也不是让你在觉得不应该产生情绪的场合与情境中不再产生情绪。


它的本质,其实是在理解和完全接纳自己情绪的前提下,依旧能够用理性去思考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12.jpg


正如心理学家米切尔·霍德斯说:


“其实,我们周围的环境从本质上说是中性的,是我们给他们加上了或积极或消极的价值,问题的关键是你倾向选择哪一种?”


真正困扰你的、令你觉得糟糕的其实不是你的情绪,而是情绪带给你的感受,和你对情绪负面的理解。


情绪和理性是可以共存的。学会经常与自己对话,感知自己的情绪。当你感觉自己要被负面情绪压垮的时候,不要沉默,写到纸上、向亲人朋友倾诉、做一些减压活动,或者,给自己一个大哭一场、大发脾气的机会。


哭和笑都是你的权力。


13.jpg



14.jpg


对“鼠鼠文学”上瘾

越看越想看?


阿尔贝·加缪曾说过:“在生活中有两种动力:一是对他人苦难的深刻同情,另一是对美的热情追求。”


大部分的人都具有一定的共情力,也可以称作同理心,即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能力。与惋惜、怜悯或者同情不同,共情更多的是从获得关心的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以给予关心的人为中心。


15.jpg


我们经常听到“共情”这个概念,它其实是由两套相互独立的系统组成的——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


情绪共情(Emotional Empathy)是我们在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的一种共情,它是指对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


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涉及的是另一个层面,我们不再共享情绪,而是从对方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去理解和看待 Ta 正在经历的事情。


简单来说,认知共情指的是“我知道你此时此刻是怎样的感受”,而情绪共情则指的是“我能体会到与你一样的感受”。


听完“鼠鼠”的故事,

不知不觉就泪流满面?

16.jpg


情绪共情的基础,是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活动。当我们观察到他人产生了某种情绪感受时,脑内的镜像神经元便会活跃起来,产生与之一样的感受。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到别人的“悲惨故事”时,自己仿佛也感受到心脏部位有微微的疼痛。


然而,

看了其他具有积极情绪的东西,

又会立刻忘记这种悲伤?

17.jpg


认知共情实际上是一种推理系统,个体通过一定的知识、经验,并结合当时的场景,对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一定的推知。


当我们看完一个人的悲惨故事,在心里会自然而然地萌生出“ta好惨”这一想法,然后逐渐推知出“ta一定很绝望很难过吧”这样的心理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在共情时都会逐渐从情绪共情过渡到认知共情,这样的共情相比于前者更加容易将情绪抽离出来。


很爱看,但看了就忘,

我是不是有点冷血?

18.jpg


人的心理理论能力是依靠于知识和经验的,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人的感受阈限也会随着感受的次数增长而逐渐提高。所以我们会发现,当我们长大后,我们好像变得越来越能明白他人的痛楚,但是,却越来越对他人的遭遇不为所动。


这并非“冷血”,而是一种理性,当我们成长,我们的边界感也会逐渐完善,能够分得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他人的事,不再插手他人的事,以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在倾听他人故事时有一定的感同身受,但转眼间,又忘到了九霄云外。


沉迷“鼠鼠文学”,

眼睛哭肿了还要看?

19.jpg


一定程度上,共情也像我们生活的调味品,我们需要倾听,去唤醒沉睡在我们内心深处那只名为“哭泣”的小野兽,去为共性的情绪漩涡寻找一扇窗。


换言之,越看越想看,或许也代表着,你的内心深处也需要一个大哭一场的机会。


但需要注意的是,共情力也有其上限,如果你持续地走进他人的痛苦,可能会难以从中走出,从而造成“共情耗竭”,形成次级创伤(secondary trauma)——不同于常见创伤,次级创伤不是由直接遭受创伤引起的,而是在看到其他人遭受痛苦后发生的。


20.jpg


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都揭开了共情所涉及的两个方面的巨大区别:


情绪感染:替代性体会另一个人的感受,比如感知对方的痛苦;


共情关怀:意味着我们使用共情的原因,是为了减轻他人痛苦。



情绪感染,容易让你模糊自己和他人的边界,慢慢地也被那种痛楚覆盖,感知到绝望。但共情关怀,则要求你维系甚至加强自己和别人的边界,告诉自己,你是你,他们是他们。


因此,避免共情耗竭的正确方法,就是让自己一边保持共情关怀,一边又可以不受到情绪感染。


所以,看似“冷血”地通过转移注意力去逃离情绪,或许只是你用于保护自己的防御机制。


21.jpg



如果此时的你也在经历着

一种自己所认为的“绝望”,

给自己一个大哭一场的机会吧。


拥抱情绪,

情绪才会拥抱你。



-END-


文案 | Remii

主编 | 宋姣姣

排版 | pluto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图片 | 网络


参考文献:

[1] AUC传媒实验室:案例精选 | 鼠鼠文学:年轻人的自嘲文化

[2] 壹心理:“我劝你,做个情绪不稳定的成年人”

[3] 简单心理Uni:都说共情能力是高级情绪,可是为什么共情能力却总让人痛苦?

[4] 知乎:愤怒的情绪该怎么宣泄?

[5] 知乎:是否存在共情能力强但冷血的人?


22.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