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开学季
来临
工作岗位+1
交友方式+1
综测奖励+1


工作机会-1 新技能-1
朋友圈-1 综测奖励-1
不自信带来的损失*n ......


经常还没开始就设想自己会出差错和出错之后的尴尬场面…
这是你吗?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如果你和我一样,
从小到大看到的别人都是:

而自己却是:

你应该也会很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终究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问起原因时,你也许会怪罪于原生家庭。
客观上来说,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方式、父母的培养方法、家庭的经济条件、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等等对我们自信心的建立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就像《摩登家庭》中的一集,Haley的男朋友说她:

但面对难以改变的客观因素,主动出击或许是最好的出路。
不自信背后的心理定势
自信意味着要勇于掌控。但具体而言,我们需要控制什么呢?
心理学家很早就发现,人的所为、所思、所感是相互影响的,它们处在一个动态的循环中。

比如,一个不擅长社交的人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对独自前往聚会团建感到焦虑痛苦(所感),于是他就会选择留在家中(所为),而这样做会让他认为自己将一直孤独下去(所思),从而继续感到痛苦万分(所感),并且对将来的集体活动也失去信心。
显然,如果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占据上风,那么就很可能会掉入一种恶性循环。这种自我延续的无限循环会不断强化你的恐惧感,消磨你的自信心。
然而,只要能勇于做出一点行动上的改变,
那么你的感受和想法也会随之改变。
例如,在参加聚会、演讲或者和别人约会时,这时候紧张的你如果表现得很自信(所为),就更容易相信自己是自信的(所思),而这种积极的想法会更进一步地让你放松下来、感到自在(所感),促使你更自信地做出行动(所为)。
值得庆幸的是,只要干预了所思、所感、所为中的任何一环都能帮助你提升自信。
所以,对于想提升自信的你只需要理解这一动态循环过程并控制其中一个环节,就能强化你的积极思维和正面感受,创造出一个增强自信心的良性循环。
没自信很可能是因为想法不对头
还记得上文所思、所感、所为之间的关系吗?
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做好,你会变得积极并真的做得更好;而一旦你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你就会感到闷闷不乐并很大可能最终失败。
换句话说: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结论在大量研究中被得到了证实。
你可能还听过安慰剂效应:
医生给患有哮喘、头疼等的各类病人服用了没有药效的假药片,不知情的患者单是靠着相信自己可以恢复的信念,他们的身体状况就发生了好转。
在安慰剂效应中,单单是信念本身就可以缓解甚至治愈疾病。
可见,想法的力量是强大的,你可以认为“我一定能顺利通过面试”“我一定不会在演讲中出错的”……认为自己一定能自信起来,最后也就渐渐成为了一个自信的人。
“装模做样”同样是个好办法
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因为快乐才微笑,还是因为微笑才快乐?
相信大多数在屏幕前的你,都会肯定前者。
但实际上,无论怎样回答这个问题,都没有错误项。
20世纪70年代,有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些既不觉得难过也不觉得高兴的人皱眉或微笑几分钟。结果发现,那些皱眉的人觉得更加悲伤了,而那些微笑的人则感到更加快乐。这样看来,简单的微笑动作能够启动你的神经系统,释放许多让你感觉自己很棒的激素,你很容易从“假开心”变成“真开心”。
再结合上人的行为、想法与感受的循环关系图,你是不是更加豁然开朗?如果你做了微笑的动作,就会开始思考关于愉悦的概念,进而感觉更加快乐和自信......
同样,文章开头中不敢面试的你、恐惧在公共场合发言的你、还没开始就预想自己失败的你……如果想摆脱不自信又不知道从何做起,那么就先装模做样地假装自己自信吧!
当然,在建立自信的过程中,某个情景或任务可能还是会不可避免地让你感到气馁或挫败。但不必焦虑,缺乏自信其实是多数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自信的建立而管理这些消极情绪也正是获得自信力的过程之一~
相信总有一天,你一定会发现自己能摘下“面具”,自信又洒脱地完成当下让你害怕退缩的各种“难题”。
最后附一张网友评论~

END
参考文献:
自信力:成为最好的自己(第二版) (心理学与生活系列) [英]罗布·杨(Rob Yeung) 著
文案 | 天天开心
排版 | 姚美伊
图片 | 姚美伊 网络
漫画 | 陈逸扬
编辑 | 莫绮晴 叶健彤 杨可 凌慧钰
初审 | 程紫慰
复审 | 黄子禧
终审 | 林玛 贺竞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