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年又走到最后一个月,我们开始不自觉地回望过去一年发生过的林林总总。
有人找到稳定的工作,在既定轨道中享受宁静;有人找到理解自己、疼爱自己的伴侣,在关系中逐渐完善自我的灵魂;有人成功上岸,即将迈向人生的下一旅程……

不同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不同的规划,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不同的经历。从年初的踌躇满志,到年末的回顾总结,当我们终于踏进初冬,踏进十二月,我想问,亲爱的你,这是你所期待中的未来吗?
“我好希望未来不来”
这一年,“不确定”仍环绕在我们身边。尽管我们更加坦然地接受变化,最初的彷徨无措似乎正在褪去,但有时候,我们还是很担忧“未来”的到来。
“如果没找到工作怎么办?”
“如果养不活自己怎么办?”
“如果没能上岸怎么办?”
“如果没有房、车怎么办?”
“如果找不到另一半怎么办?”
……
万一……,以后可怎么办啊?为什么我还是做不到?这件事怎么还没完成?
——未来怎么办?
在我们的设想里,一生很漫长。我们的TO DO LIST里满满当当是我们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该去做的事,好像只有按计划完美走完每个节点,才能填满我们漫长的一生。

可是现实总是很少有人按部就班地做到“完美”。
少年仅20岁意外去世,40岁大厂员工被裁,70岁老人参加高考……人生充斥着无数“不确定”和“可能”。
小时候的我可能从未想过自己会从事这份工作或学习这个专业,也无法预测未来会遇见的人或事,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因为什么死去……
所以
我的人生真的需要那么提前焦虑未来吗?
“未来”就是还未到来啊。
我们在歌里听
“以后的路不再会有痛苦/我们的未来该有多酷”(朴树《New Boy》),
听“我好希望未来不来”
(新裤子《我好希望未来不来》),
听“而你我仍不知身在何方”
(草东没有派对《缸》)。

正如这一年,从“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的祛魅前行,到“花式哄自己上学上班”的降格幸福,再到“公园20分钟效应”的自塑新生,我们更加积极地反思和审视,重新打量过往默认的社会规则、行动信条以及自我精神状态,哪怕“不知身在何方”。
我们越来越有拥抱不确定的勇气。
我们谈论不确定性时,
我们谈论什么
当然,无缘无故地选择拥抱不确定性并不常见。人类天生是习惯的动物,我们的生活往往遵循固定的模式:早餐吃相同的食物,上班走同样的路线,下班后在同一家餐馆与熟悉的朋友聚会。我们倾向于重复日常行为,从早餐到下班后的社交活动,都遵循着熟悉的模式。
2010年,一群计算机科学家分析了5万名匿名手机用户的移动模式,发现可以根据他们的过往行为,准确预测未来的位置,准确率高达93%。神经科学的“预测处理”理论指出,大脑致力于最小化“惊讶感”或预测误差,以应对世界。然而,这种对确定性的追求并非绝对,环境的波动常常会打破这一策略,导致焦虑、压力和失控感。即便从“预测处理”的视角来看,追求日常事务的可预测性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因此我们便需要在不确定性中生存和发展。
拥抱不确定性并非易事,但正是这种对新信息的渴望,加上通过艺术、科学等途径探索世界、不断检验假设的行为,才让我们能够适应变化。这个持续的过程培养了好奇心和活力,最终降低了长期的预测误差。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不确定性都相同。有些我们能预料到,有些则完全出乎意料,还有些是规则本身就变来变去。
第一种:意料之中的不确定性。就像掷骰子,我们知道每个数字出现的概率相同,虽然不知道具体哪一面朝上,但这种不确定性在我们掌握的规则之内。我们能做的,就是收集更多信息,比如多掷几次骰子。有时,我们甚至无需实际行动就能利用已知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例如,在招待客人之前,我们只需在脑海中构思所需食材。
第二种:意料之外的不确定性。比如说,如果一家我们常去的餐厅突然换了厨师,我们之前对菜品口味的预测就完全不再可靠。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适应新厨师的烹饪风格,就像在面对新的工作任务时,我们需要快速学习和掌握新技能。这一过程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正是这种适应能力让我们变得更强大,避免停留在舒适区。
第三种:规则本身就变来变去的“不稳定性”。这就像疫情爆发或者社会动荡,之前的经验和预测完全失效,我们只能接受世界充满了难以预测的变化,并且降低对任何预测的信心。这种不确定性最让人焦虑,就像自闭症患者更容易感受到环境的细微变化一样。
我们相信,人类的体验本质上是大脑在多个层面和维度上对预测与不确定性的评估。当一切正常运转时,我们能够凭借过往经验,快速识别关键的感知信息,据此判断自己的预期有多准确,并采取相应行动来获得理想的环境回应。
然而这也存在隐患:我们内在的偏见可能扭曲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和反应方式,而环境的反馈又会强化这些错误认知。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偏见变成了"现实",而对偏见的相信也愈发根深蒂固。这种循环恰恰是许多功能性疾病和某些精神障碍的典型特征。
当人处于饥饿、无家可归、孤独或长期疼痛等状态时,生活中的不稳定性会持续增加。在这种环境下,行为的后果往往难以预料。长期面对这样的不稳定,人们难免会丧失“通过行动可以达成目标”的信念。大脑开始得出“我无法掌控局面”的结论,最终可能导致习得性无助的产生。
在“悬而未决”里
流动起来
我们都接受了,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个稳定、可预测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设定目标曾经是我们成功规划未来的核心概念,但目标不能再作为我们对一个我们几乎无法掌控的未来的指南。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也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影响命运。
物理学家查理德·费曼在《科学的不确定性》中写道:“我可以与怀疑、不确定性和未知共存。我认为怀着未知,比怀着可能错误的答案去生活更有趣。”这给了今天困于不确定性的我们以重新审视的勇气,或许,以开放性问题替代目标,才能够将我们从动荡的不确定性中解救出来。
问题照亮了未来的方向,但更像是灯笼而不是集中的光束。它们照亮了一个可能性的空间,不仅仅是一条狭窄的道路。目标带着确定性走向预定的结果,认为未来是理所当然的。而问题则带着怀疑进入未知,承认所有尚未发生的事情的固有不确定性。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要过好有“问题”的生活的意识,而日常生活中,在身体中心的稳定性和世界的变化之间学会跳舞、流动和享受,就是对不确定性敞开大大的拥抱,如何跳好这支舞呢?
寻找最小的确定单元。在任何时候都确保有一个可以确定去控制的东西,比如我们的日常生活节奏:什么时候睡觉、起床;一日三餐是怎么样的;每天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规律的生活结构能增加个体的安全感和掌控感。这有点像,在茫茫不确定性中,主动创造一条可预测的轨道。或许可以从为自己的早上设置一套“流程标准”开始:每一天固定好起床第一件事是刷牙,然后洗脸,然后喝一杯牛奶,再然后叠被子……它的重点在于,这套流程顺序,不能打乱,每天重复。
给自己创造一份“生能量”。当有特别多的动荡的时候,我们很多预期被打破,我们会受到各种各样负面能量的干扰,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自己创造一份“生能量”,好的制造生能量的方法是寻找一份非常热爱的事情,一点点花时间去完成它、追逐它,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种享受和愉悦,这种追逐就演化成一份很好的生能量。
专注于当下的行动。不确定性会使一些人困在头脑中想象的“what if”的虚构世界里,比如“如果这件事搞砸了,会发生什么?”“如果ta不喜欢我,要怎么办?”。在反复思考这些不确定的、想象中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时,我们就远离了真实的生活。需要反复提醒自己的是,“一生”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的,没有“今天”的话,“明天”永远都是“未来”。如果能好好感受每个“今天”的幸福,那么无数个“今天”构成的人生,也一定是幸福的。让我们从多问问自己“今天好好吃饭了吗”“今天好好休息了吗”“今天好好睡觉了吗”“今天好好爱自己了吗”开始吧,毕竟,人在下定决心要幸福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幸福了呀!
生活在不确定性中,好像一个人被扔进水里,求生的本能会让我们伸手抓住一些东西来自救,这一刻是否能生存似乎全靠那个外界的救命稻草。
汹涌有力的水流甚至让我们忘了我们其实是会游泳的,即使不会游泳,冷静下来屏住呼吸也能飘在水面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救援时间。

而此时此刻,我们本身就是不确定性中最大的确定性。
希望是美妙的,但期待的另一面是失望,苦苦等待也可能落得一场空。没有什么是百分百确定的,可以吗?
可以的。我们已经知道,生命里有太多悬而未决的网,人生中有太多摇摇晃晃的心,我们紧握自己,也能拥有确定。
这个冬季,依旧流动吧,哪怕悬而未决。
这一年的末尾
抵达你想要的未来了吗?
欢迎分享
你与不确定性共舞的那些时刻
参考文献
[1] 神经现实:拥抱无序:在预测处理中寻觅不确定性的价值
[2] 小红书:不要去考虑两小时和八公里外的事
[3] 心理研习社:如何克服对“不确定性”的焦虑
[4] KnowYourself:别再逃避不确定性了,没用
文案 | bubble
排版 | 伍幺七
图片 | ins
编辑 | 莫绮晴 叶健彤 杨可 凌慧钰
初审 | 程紫慰
复审 | 黄子禧
终审 | 林玛 贺竞雨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
我知道你「在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