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鸡事件”背后:为何我们总在投射?

2024-12-18 00:51:00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点击: 收藏本文


最近,婚姻真人秀《再见爱人4》中麦琳李行亮夫妇引发广泛关注,妻子麦琳多次登上热搜。


“这辈子,我除了他,不会有更爱的人了”

“离开他我的生活水平会有质的飞跃”

“我希望你多关心我”

“没有送到我心趴上”


随着节目推进,许多观众对麦琳的一些表现产生了困惑,而在自我位置的迷失与对爱的反复验证中,麦琳似乎始终处在一场巨大的自我投射当中。


一场巨大的原始投射

——心理防御视角下的“熏鸡事件”


说到“投射”,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必须通过自己对外界信息的消化去理解外界,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我们的投射,所以投射是无可避免的。但是当投射是原始投射的时候,它给人带来的感受是非常糟糕。


什么是原始投射呢?


例如,一个人刚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感情,心情非常低落。他开始对朋友发火,指责他们对他的支持不够,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周围的人,反而认为自己的指责是非常有道理的。其实这就是原始投射,这个人把自己的失落和愤怒投射到朋友身上,认为他们没有理解他,甚至觉得朋友在嘲笑他。通过这种方式,他逃避了面对自己情感脆弱的事实,反而让朋友感到很糟糕。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原始投射”的整个过程:我感受到强烈的负面情绪,这种不适感难以独自承受。于是无意识将这种负面情绪投射到周围的人身上,通过恶劣的态度试图让他们也一同体验如此糟糕的感觉,以为这样可以获得他人理解和共鸣,从而体验到短暂的解脱感。尽管这种发泄并不能真正消除我的不快,甚至还会带来事后的内疚,但这却是我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


在《再见爱人》节目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上的行为模式很熟悉。在担任导游期间,麦琳对他人消费不节制感到焦虑,但当葛夕接手导游的角色时,麦琳却在超市毫无节制地购物,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她选择在高速服务区花费140元购买两只熏鸡。



晚餐时,她公开调侃葛夕夫妇,称他们的导游费用迅速用光。可以说,麦琳试图通过自己的挥霍行为,让大家理解管理资金的困难和焦虑,但葛夕并未对此被激怒或者焦虑。因为葛夕对金钱的态度相对放松,且她的消费是为了让麦琳高兴,这使得她们之间难以产生理解。


晚餐时的调侃行为,是一种将自身焦虑情绪和外化的尝试。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评价,她试图建立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或寻求某种程度的共鸣。试图通过“乱花钱”来引发他人对金钱管理压力的共感的行为,则可以被视为一种将自身感受投射到集体中的行为。



麦琳的行为激起许多人的情绪,也引发了一场全网大讨论:麦琳是怎么了?


被痛苦淹没的婴儿

——作为早期沟通机制的“原始投射”


要理解麦琳为何会以近似“破坏”“拧巴”的行为进行“投射”,我们不妨先从另一种视角了解投射本身:将其看作一种原始的沟通类型——最早的沟通形态,事实上,这种沟通出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我们先不考虑投射,先考虑一下发泄——摆脱某种让我们感觉很糟糕的东西。


想一想下面的表达:发泄自己的感受/向某人宣泄或倾吐情绪/释放强烈的情绪。


这些表达都是某种发泄或排空情绪的过程。通过情绪化的话语(“发泄”或“释放情绪”),我们可以释放情绪压力。当我们向朋友大倒苦水时(“宣泄”或“倾吐”),我们把情绪的负担转移到了另一个人身上。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摆脱痛苦情绪,并隐含着将其转移到他人身上的希望。


因为婴儿没有语言表达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安抚的能力,因此,他们会通过尖叫或哭闹来让照料者难受进而安抚它,从而摆脱痛苦的情绪。就像我们一整晚倾听朋友诉苦后感到疲惫一样,父母也感受到婴儿的痛苦,并本能地想要帮助他们。


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原始投射”确保了婴儿的生存,也奠定了亲子关系的基础。随着成长,在父母的爱与关怀中,孩子逐渐学会理解、接纳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这“投射”的过程,正是孩子走向独立、成熟的基础。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就算我们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但是原始投射依然存在,只是通过相对成熟的方式。


在影视剧中,常常有以下类似的现象发生:“老板今天上午心情很糟,”有人对同事这样说,“躲开点儿!”我们能理解这是一种原始投射,在这种情况下,坏情绪在层级结构间自上而下地传递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其目的是帮我们摆脱痛苦。尽管这种防御可能是无效的,往往还是有破坏性的,但做出这种行为的人很痛苦,正如前文中我们提到的麦琳,她被自己的痛苦淹没了,所以试图通过原始投射来摆脱这种感受。


“熏鸡事件”中,麦琳在晚餐时所说的风凉话背后,其实是她希望对方体验到自己管钱的焦虑,理解自己的不容易。这一事件也是她与伴侣李行亮之间互动的缩影:渴望被看见、被认同、被爱,与这种渴望未能实现而生的焦虑、委屈、不甘、愤怒。看似无缘由的投射背后,还在演绎着原始沟通的模式:即使自己已经不再是婴儿,父母也不再像还是婴儿时那样照顾自己,但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还是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痛苦的哭喊,前来帮助自己。


在叙述中削弱“投射”之影

——觉察、行动、成长


当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样的朋友、家人或伴侣:ta会在压力之下发脾气,会将不满通过原始投射而非合理沟通表达出来,从而让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难受。无论这个人年纪有多大,我们都可以将他看作一个被痛苦淹没的孩子,哭喊着想要摆脱那种感受。


我们可能会觉得与ta相处很不舒服、很有压力,甚至会让我们感到很受冒犯。如果我们本身倾向于用这种方式摆脱无法忍受的情绪,那么其他人也可能会躲避我们。



要想减少“原始投射”作为心理防御机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白的是,有时候,防御机制是必要的。童年时期,脆弱的心灵承受过多的痛苦,可能会受到巨大的创伤。正是这些防御,让我们得以在风雨中成长,保持人格的完整。


然而,当这些防御固化为习惯,逃避痛苦可能成为我们的常态。它们会无形中阻碍我们追寻真正的幸福,让我们固执地停留在自我保护的状态中。我们不断逃避错误,回避痛苦的回忆,拒绝面对生活的挑战,无法释怀,也无从解决低自尊的问题,甚至失去爱的能力。


而只有当我们直面痛苦,开始探索原始投射的真相时,真正的改变才有可能开始。我们也才会知道,我们害怕的,并非痛苦本身,而是潜藏于其下的特定体验。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以下两组问题,寻找自己投射背后的独特体验。建议尽可能将答案尝试书写下来,形成自己完整的叙述。


01

思考


审视自己某一段亲密人际关系(其中一方明显比另一方更依赖对方或付出更多),思考自己的需要与依赖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你可以选择与朋友、家人或恋人的关系,请在审视后回答以下问题:


1

依赖或付出有明显偏向的结果是由于外部因素,还是你的人格特征造成的?

2

如果你是更依赖的一方,这样的角色让你感到怎样?当你需要对方时,他们通常是如何回应的?

3

如果对方是更依赖的一方,当这种不平等变得明显时,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付出很多,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让你感到烦恼吗?

4

尝试主动改变这种动态。如果你通常是依赖的一方,可以尝试做一些慷慨的事情,让对方处于被动位置,不要期待任何回报。



02



如果你有明显的焦虑问题(例如分离焦虑、金钱焦虑、容貌焦虑…),或担忧如果自己不小心翼翼地行动,就会有坏事发生(例如有着穷思竭虑或强迫行为的倾向),可以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回答:


1

试着想象最糟糕的梦魇,感受伴随焦虑而生的其他情绪。

2

当焦虑加剧时,尝试调动愤怒,想象自己反击恐惧的源头。你能否在焦虑与愤怒之间找到关联?

3

回忆一次让你感到防御的冲突,你是否试图反击,并让对方难受?

4

放下防御,诚实地审视自身行为,你是否感到内疚或羞耻?

5

写下你的过错,并尝试与对方真诚沟通,承担责任。


解惑


当我们进行以上一些小尝试,慢慢做到觉察“原始投射”出现时自身的情绪,我们便可以选择是采取防御反应,还是采取其他行动。这种选择的能力,即使微小,也象征着我们内在的强大和对生活的掌控力。


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处,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们或许无法完全抹除“原始投射”机制在生活中的踪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受它控制,在焦虑和恐惧的钳制下,与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渐行渐远。


实际上,当我们不断进行着像以上练习一样的自我觉察与审视,逐渐减轻我们对他者进行原始投射的欲望时,或许就能以更建设性的方式管理情绪和行为,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敢于面对一切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个崭新的自我得以诞生。



—END—

参考文献

[1] 《为什么我们总在防御》,[美]约瑟夫·布尔戈著,姜帆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

[2] 知著网:麦琳“拧巴”的爱:在牺牲与控制中找寻位置,在反复验证中追索安稳

[3] Knowing Yourself:只有「防御机制」知道你最不可告人的秘密


文案 | bule bubble

排版 | chino

图片 | 木棉花心理工作室

编辑 | 莫绮晴 叶健彤 杨可 凌慧钰

初审 | 程紫慰

复审 | 黄子禧

终审 | 林玛 贺竞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

我知道你「在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