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期问题总结 |
人生即是旷野,而我们初次步入的大学同样广阔无垠。在大学里,我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我们得以在自主的课余发掘更多“可能性”的宝藏,构建起自我兴趣、内生动力、自主评价的成长模式。我们期盼以优异的表现回应他人的期望,但我们不必为错失高绩点而痛心疾首,因为此刻身处的学府中有条条大路,皆可通向我们心中的罗马。
亲爱的读者,在大学中你是否也曾经囿于绩点的苦恼,或为多元的评价方式而陷入自卑与焦虑中呢?本期选取的来信同样是处在这种困境中的读者的叙述,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咨询师的回信吧~


【来信】
我感到很痛苦,自己总是太在意成绩,明明心理清楚自己不参加保研,评选奖学金之类的。但是因为从小学习好,被夸奖,变得非常在意大学的成绩,明明只要合格顺利毕业就行,但是总觉得自己期末突击学习了就要收获满意的成果。现在排名靠后,因为不能参加军训没什么分数,我清楚这是我的身体原因并不是我的努力程度决定,但是我依旧非常伤心。我很自卑,因为我的皮肤病,我的身体很差,我的成绩排名等等。

【回信】
亲爱的同学,见字如晤。
简短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你现阶段的痛苦、失意与无奈。在信的最后,你用一条又一条的列举去铺陈你自卑的感受,随着戛然而止的“等等”,似乎是这些沉甸甸的情绪,已经压得你有些喘不过气。首先,想先给你一个跨时空的拥抱。
其实在阅读你的来信时,我也很欣慰看到:当感受到不适时,你会去调整你的目标,在评奖、升学的道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当要去接纳并不满意的学业排名时,你知道多角度地去看待这个结果,确实有一些外部的因素是我们很难去操控的,相信你已经很努力做到你能做的了;再者,当以上两点没能很好地帮助自己时,你想到了给我们写信。看!在这么迷茫的时刻,你还能保护自己、爱自己,你做得很棒!
步入大学,想必你察觉到诸多内外部的变化了吧。从你的信中,我看到了不少 “变化”:自我评价方式改变了,成长目标设定改变了,学业考核体系也改变了…… 面对变化时,我们常常会滋生许多负面情绪,你有这些感受是很正常的。针对刚才提及的几个变化,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若你觉得合适,可供参考。

一、自我评价时,你最了解自己。大学前,学业成绩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身边人常仅以此看待你。进入大学后,情况变复杂,我们追求综合素质培养。此时,你要坚信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有意义,不只是为了分数。若他人不了解你的经历,仍仅用成绩评估你,你要明白这些评价的参考价值已降低。希望你能在内心放下这些不合适的外界期待,更多地自我觉察,挖掘现阶段自身需求和自我期待,因为你始终最了解自己。
二、大学是旷野,没有轨道。当你说放下通过学业成绩“保研”的想法,我想说,是呀,大学已经不是“学业成绩”单轨道的成长模式了,你知道吗?在华师,学生工作、社会服务(如支教)、学术比赛等方面表现出色,也都有相应的保研通道。另外,有些学长一进入校园便通过不断的实习、体验和试错,一步步摸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在校园以外也有一片天地。你可以多去了解这些信息,让自己看到更多“可能性”。
三、综合评价体系不是增加了扣分项,而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综测面前,我们很难做到项项高分,在大学的成长中,要慢慢去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在擅长领域里面确立目标、收获成就,并且规避不足的风险,对所有人来说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请不要着急,给自己时间,去发现你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优秀和强大。

咨询师
陈浩东
个性签名
如若变成生命中的情不自禁,
那就用最温热的手臂拥抱自己。
文案 | 无意识的小石子
排版 | 满天星
编辑 | 莫绮晴 叶健彤 杨可 凌慧钰
初审 | 程紫慰
复审 | 黄子禧
终审 | 林玛 贺竞雨

